從《明熹宗實錄》看天啟帝前期的治國方式和性格-以聖旨和上諭為中心-5.遼東戰事-熊廷弼的起廢(4)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人不為用,其所用者,率敗遼者也。」熹宗顯然也又些厭煩熊廷弼和朝臣們的口水戰,不在於批示中明確支持經略,而是都交給相關部門和廷議定奪。同時間前後,遼東巡撫王化貞為表達自己作戰的決心,主動以六萬部隊請戰,直搗後金根據地。熊廷弼因為自身的三方布置策以成廢紙,便順水推舟,請求朝廷認可此次攻勢並罷免自己,以免事權不一。

廷議的結果仍然分歧,兵部尚書張鶴鳴呈上的報告便有十三種意見,大多數參與者仍支持維持現狀,令兵部也不敢主張己說,還是把球作給皇帝。熹宗仍然把球踢回去,下旨道:「著吏、兵二部會奏,國家大事當虛心酌處,一力主持,不必過為顧慮,反致疑惑。」經撫之爭仍陷入僵局,女真不再給予明廷更多爭論的時間,正月下旬便發起了攻勢……

2.名存實亡的遼東:

正月初一,後金便在海州集結兵力,準備向南攻取明軍在關外的重鎮廣寧,一月十九日開始包圍邊境要塞西平,西平堡困守兩天後陷落。巡撫王化貞派遣兩位總兵祁秉忠和劉渠前去援救,與後金在沙嶺決戰,由於參將孫得功等人甫接戰擊潰逃,明軍主力被殲滅。

當時聽聞前線軍情緊急,天啟皇帝於二十一日、二十二日連下兩道上諭給兵部,指示加強防禦部署和軍事高層文官調動,並強調降對於有功人員給予重賞,可見其對遼東之重視,可惜於事無補。

後方的廣寧人心惶惶,參將孫得功眼看堅守無望,便計劃生擒王化貞,以廣寧城迎翔女真人。王化貞僥倖逃出廣寧城,路上碰到前來救援的熊廷弼,廷弼眼看大勢已去,便沿路焚燬可得軍事物資,護送遼東軍民退回山海關。至此離薩爾滸之戰短短四年,明朝經營二百餘年的遼東已全數淪陷。

3.熊王二人的下獄和會審:

為了收拾殘局和穩定軍心,除了兵部尚書張鶴鳴自請視師至山海關外,同時亦下旨命熊廷弼:「封疆失守,熊廷弼罪將何辭?姑准戴罪守関,立功自贖。」但此旨似為首輔葉向高所擬,他在同時寫給熊廷弼的信中寫道:

…鄙意欲即即以守關委門下,而人言不同,又因方直指(御史方震孺)有關外當守之說,故復以出關為言。…門下若蚤出一疏,毅然擔承,而不徒爭于口舌之間,則諸左袒者猶可已有辭… -《後綸扉尺牘》卷二

葉向高稍早於致書順天巡撫李瑾的信中道出熊廷弼的處境不樂觀:「…揆之國法,總無生路,惟聞逆酋以渡河而歸,則乘此機會誓死出關,亦可贖罪,是明旨開以一生路也。如其不能,則言者益多,誰能庇之?」指出熊廷弼唯有出關收復失土,否則難逃一死的下場。

然而至二月十三日,熹宗便改變心意,下令逮捕王化貞,熊廷弼解職回鄉,等待勘問結果發落,但他亦選擇留在北京等待結果。四月一日,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會審熊、王二人功罪,《兩朝從信錄》有簡短記載審問內容,但也是熊王兩人互相推託罪則而已。四月十七日,三法司長官們聯名上報會審結果:

…王化貞受命於敗軍之際,廣寧危若纍卵,隻乎撐持八閱月,人誰不憐之?…聲聲立戰,賊尚在百里之外而棄廣寧如敝屣…化貞有憂國之心而無謀國之智;有吞胡之志而無㓕胡之才…若熊廷弼才識氣魄睥睨一世,往年鎮遼而遼存,去遼而遼亡,關係匪輕…虜騎一來,錯愕不知所出,飛檄催戰,盖曰勝可以成吾之名,敗亦可以驗吾之言也…廷弼試捫心一思,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厚誅化貞而廷弼少及於寬政,不惟無以服天下萬世之心,恐無以服楊鎬、袁應泰之心矣… -《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一

可見兩人喪城辱國,又無寸功可贖,自然皆依照死罪論,《兩朝從信錄》記載熹宗批示:「熊廷弼控制無方,王化貞棄城不守,以致河西失陷,內地震驚。且當封疆多事,正中外觀望之日,情罪即殊,法難懸異,會同覆審既明,俱依擬。」同意三法司的判決,判處死罪,先囚禁等待行刑。接下來數月,當時抨擊熊廷弼而受貶謫降調之馮三元等人,熹宗下令他們官復原職。

4.傳首久邊和平反:

之後的政爭中熊、王二人屢次收到牽連,但真正影響二人命運的當屬閹黨和東林黨的政爭,隨著天啟四年年中後逐漸變得白熱化,東林黨人楊漣等人開始大力攻擊魏忠賢,閹黨便羅織熊廷弼交接東林,甚至貪汙受賄,熊廷弼終究於天啟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北京西市處死,首級被傳首九邊,並且追討贓銀十七萬兩。直到崇禎繼位,魏忠賢倒台,熊廷弼終被平反。

    avatar-img
    8會員
    41內容數
    簡單介紹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組織架構和職掌,略有涉及實際政治運作中的角色,亦會包括幾篇番外談明代的官員任用、考核和退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淵閣 的其他內容
    三、熊廷弼再任經略: 熊廷弼重新就職經略後,隨即準備收復殘局,除設法支援尚負隅頑抗的東山礦徒等地方勢力外,當務之急便是增強兵力,重新建立包圍網和戰守權責,其指導方針便是所謂「三方布置」說。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明朝和滿州的戰爭從萬曆末年延續到亡國前夕共二十餘年,裡面可以講的主題實在太多,因此我以在天啟朝時間內比較有趣的以下三個議題為主,凸顯熹宗皇帝在處理遼東問題上的態度
    晚明因為邊疆戰事屢戰屢敗,財政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屢次請求天啟皇帝掏出私房錢應急...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三、熊廷弼再任經略: 熊廷弼重新就職經略後,隨即準備收復殘局,除設法支援尚負隅頑抗的東山礦徒等地方勢力外,當務之急便是增強兵力,重新建立包圍網和戰守權責,其指導方針便是所謂「三方布置」說。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明朝和滿州的戰爭從萬曆末年延續到亡國前夕共二十餘年,裡面可以講的主題實在太多,因此我以在天啟朝時間內比較有趣的以下三個議題為主,凸顯熹宗皇帝在處理遼東問題上的態度
    晚明因為邊疆戰事屢戰屢敗,財政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屢次請求天啟皇帝掏出私房錢應急...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武德六年,八月。 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 李淵將要安排一場「真正」的內部平定戰役。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綠林軍在接連大勝後,犯了見識格局上的問題,這幫連一個郡的省會還沒弄下來的起義軍要成立自己的政權了。 所幸大錯中蒙對一步,綠林軍上下對新皇帝的方向還是正確的。 這個皇帝還得是劉家的。 既然興復漢室,就要立老劉家的後裔,但這個後裔卻並非是呼聲很高的劉演。 新市、平林兩軍,軍紀放縱,一直害怕劉演軍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早在劉賀繼位飛奔的路上時,他昌邑國的中尉王吉就給他寫過信,裡面有以下要點: 人家國喪你才有機會繼的位,千萬崩住了,別浪。(今大王以喪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發!) 你的領導是大將軍,千萬姿態放低。(臣願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但劉賀並不當回事。 來的這一路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繼諸呂之亂後,時隔90年,西漢王朝再次迎來了政變。 上一次的政變,西漢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干滅了呂家不成器的後生。 在說這一戰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代政變的優先級。 還記得古代政變的優先級排序嗎? 武器>截斷政令>政令中樞>軍隊。 第一,最重要的,是武庫。 無論用哪種方式,合法或不合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武德六年,八月。 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 李淵將要安排一場「真正」的內部平定戰役。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綠林軍在接連大勝後,犯了見識格局上的問題,這幫連一個郡的省會還沒弄下來的起義軍要成立自己的政權了。 所幸大錯中蒙對一步,綠林軍上下對新皇帝的方向還是正確的。 這個皇帝還得是劉家的。 既然興復漢室,就要立老劉家的後裔,但這個後裔卻並非是呼聲很高的劉演。 新市、平林兩軍,軍紀放縱,一直害怕劉演軍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早在劉賀繼位飛奔的路上時,他昌邑國的中尉王吉就給他寫過信,裡面有以下要點: 人家國喪你才有機會繼的位,千萬崩住了,別浪。(今大王以喪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發!) 你的領導是大將軍,千萬姿態放低。(臣願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但劉賀並不當回事。 來的這一路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繼諸呂之亂後,時隔90年,西漢王朝再次迎來了政變。 上一次的政變,西漢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干滅了呂家不成器的後生。 在說這一戰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代政變的優先級。 還記得古代政變的優先級排序嗎? 武器>截斷政令>政令中樞>軍隊。 第一,最重要的,是武庫。 無論用哪種方式,合法或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