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人不為用,其所用者,率敗遼者也。」熹宗顯然也又些厭煩熊廷弼和朝臣們的口水戰,不在於批示中明確支持經略,而是都交給相關部門和廷議定奪。同時間前後,遼東巡撫王化貞為表達自己作戰的決心,主動以六萬部隊請戰,直搗後金根據地。熊廷弼因為自身的三方布置策以成廢紙,便順水推舟,請求朝廷認可此次攻勢並罷免自己,以免事權不一。
廷議的結果仍然分歧,兵部尚書張鶴鳴呈上的報告便有十三種意見,大多數參與者仍支持維持現狀,令兵部也不敢主張己說,還是把球作給皇帝。熹宗仍然把球踢回去,下旨道:「著吏、兵二部會奏,國家大事當虛心酌處,一力主持,不必過為顧慮,反致疑惑。」經撫之爭仍陷入僵局,女真不再給予明廷更多爭論的時間,正月下旬便發起了攻勢……
2.名存實亡的遼東:
正月初一,後金便在海州集結兵力,準備向南攻取明軍在關外的重鎮廣寧,一月十九日開始包圍邊境要塞西平,西平堡困守兩天後陷落。巡撫王化貞派遣兩位總兵祁秉忠和劉渠前去援救,與後金在沙嶺決戰,由於參將孫得功等人甫接戰擊潰逃,明軍主力被殲滅。
當時聽聞前線軍情緊急,天啟皇帝於二十一日、二十二日連下兩道上諭給兵部,指示加強防禦部署和軍事高層文官調動,並強調降對於有功人員給予重賞,可見其對遼東之重視,可惜於事無補。
後方的廣寧人心惶惶,參將孫得功眼看堅守無望,便計劃生擒王化貞,以廣寧城迎翔女真人。王化貞僥倖逃出廣寧城,路上碰到前來救援的熊廷弼,廷弼眼看大勢已去,便沿路焚燬可得軍事物資,護送遼東軍民退回山海關。至此離薩爾滸之戰短短四年,明朝經營二百餘年的遼東已全數淪陷。
3.熊王二人的下獄和會審:
為了收拾殘局和穩定軍心,除了兵部尚書張鶴鳴自請視師至山海關外,同時亦下旨命熊廷弼:「封疆失守,熊廷弼罪將何辭?姑准戴罪守関,立功自贖。」但此旨似為首輔葉向高所擬,他在同時寫給熊廷弼的信中寫道:
…鄙意欲即即以守關委門下,而人言不同,又因方直指(御史方震孺)有關外當守之說,故復以出關為言。…門下若蚤出一疏,毅然擔承,而不徒爭于口舌之間,則諸左袒者猶可已有辭… -《後綸扉尺牘》卷二
葉向高稍早於致書順天巡撫李瑾的信中道出熊廷弼的處境不樂觀:「…揆之國法,總無生路,惟聞逆酋以渡河而歸,則乘此機會誓死出關,亦可贖罪,是明旨開以一生路也。如其不能,則言者益多,誰能庇之?」指出熊廷弼唯有出關收復失土,否則難逃一死的下場。
然而至二月十三日,熹宗便改變心意,下令逮捕王化貞,熊廷弼解職回鄉,等待勘問結果發落,但他亦選擇留在北京等待結果。四月一日,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會審熊、王二人功罪,《兩朝從信錄》有簡短記載審問內容,但也是熊王兩人互相推託罪則而已。四月十七日,三法司長官們聯名上報會審結果:
…王化貞受命於敗軍之際,廣寧危若纍卵,隻乎撐持八閱月,人誰不憐之?…聲聲立戰,賊尚在百里之外而棄廣寧如敝屣…化貞有憂國之心而無謀國之智;有吞胡之志而無㓕胡之才…若熊廷弼才識氣魄睥睨一世,往年鎮遼而遼存,去遼而遼亡,關係匪輕…虜騎一來,錯愕不知所出,飛檄催戰,盖曰勝可以成吾之名,敗亦可以驗吾之言也…廷弼試捫心一思,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厚誅化貞而廷弼少及於寬政,不惟無以服天下萬世之心,恐無以服楊鎬、袁應泰之心矣… -《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一
可見兩人喪城辱國,又無寸功可贖,自然皆依照死罪論,《兩朝從信錄》記載熹宗批示:「熊廷弼控制無方,王化貞棄城不守,以致河西失陷,內地震驚。且當封疆多事,正中外觀望之日,情罪即殊,法難懸異,會同覆審既明,俱依擬。」同意三法司的判決,判處死罪,先囚禁等待行刑。接下來數月,當時抨擊熊廷弼而受貶謫降調之馮三元等人,熹宗下令他們官復原職。
4.傳首久邊和平反:
之後的政爭中熊、王二人屢次收到牽連,但真正影響二人命運的當屬閹黨和東林黨的政爭,隨著天啟四年年中後逐漸變得白熱化,東林黨人楊漣等人開始大力攻擊魏忠賢,閹黨便羅織熊廷弼交接東林,甚至貪汙受賄,熊廷弼終究於天啟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北京西市處死,首級被傳首九邊,並且追討贓銀十七萬兩。直到崇禎繼位,魏忠賢倒台,熊廷弼終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