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大人學選擇》讀後心得|面對人生各種方向,該如何選擇

raw-image


《大人學選擇》適合誰?


《大人學選擇》這本書談的是關於人生6大面向(職涯發展、人生態度、個人理財、創業經營、人生伴侶、人際關係)該如何思考與選擇。

《大人學選擇》這本書文字很容易理解,沒有太多的學術或專有名詞,內容能幫助自己提升思維及觀點。

這本書的副標題「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我覺得這本書蠻適合剛出社會到(約)35歲的人來閱讀。

為什麼呢?

一方面剛出社會在想法上、經歷上可能沒有很豐富,因此需要學習看看別人怎麼思考、別人的經驗,而這本書的作者們有許多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另一方面,35歲前的人在工作、伴侶、經濟理財等方面都還算在打拼及奠定基礎的時候,因此可能會面臨各種的選擇,如是否創業、轉職、總是遇不到對的人、如何選擇伴侶等,而這本書提供了思考方向。

也如同書中提到的: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每次選擇時的選項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卡死的狀況

在成年早期選擇的自由度比較高。因為隨著年紀增長,成家立業或買車買房之後,選擇的自由度就變少了。

當然這不是說40歲的人就毫無選擇而不能讀這本書,而是在每個選擇背後的風險性更高、壓力也更大。

《大人學選擇》|印象最深的1件事:思考之認知邊界要廣,不要只有二元分類

在這本書裡面我看到的是作者強調我們的想法不要只有二元分類的方式,例如好人與壞人、事情的對跟錯等等。

因為「當世界觀只有二分法時,那所有結果跟自己期待相反的,都只會留下生氣與埋怨

這樣的二分法思維其實也是認知行為治療中認知偏誤的其中一種,因為沒有辦法看到其他種的可能性,情緒因此被困住。

這也讓我想到股癌的一本書《灰階思考》,也是提到許多事情不是只有黑跟白這樣二元分類,而是灰階色中無限可能的色調

如何練習拓展認知邊界呢?

作者提出當遇到問題,更值得思考「為何事情會演變成這樣?我若不喜歡這結果,是我過程中出錯了什麼牌的緣故嗎?

我覺得作者提出這樣的思考方式,比較適合在「責怪他人的想法」、「是別人的問題」等這樣的想法及生氣憤怒的情緒下,讓自己重新思考。

對於已經很容易自我責怪的人可能就會比較不適用。

但不管怎樣,在情緒當下,讓自己先停一停,並且思考「還有沒有別種可能性」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作者提到的認知邊界的廣度。

另外,我自己覺得拓展認知邊界的廣度則是要多多學習多閱讀多聽聽別人怎麼想,甚至要跳脫同溫層,從不同的角度學習別人的思維。

《大人學選擇》|總心得結論

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最有感觸是認知邊界。另外,還有關於職涯發展的部分,例如:工作職場上難免會有一些比較灰色地帶的工作內容,作者提出「每次接到任務就立刻劃分楚河漢界的心態,是導致員工心理不平衡的主因」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職場上的經驗,或遇到抱怨工作的人,都是因為把責任劃分得太清楚,例如有些人會認為被指派的工作不在工作手冊裡面,因此不是該做的事情,導致團隊很難運作。

職場上有些工作內容真的很難完完全全寫入工作手冊中,這些指遵循工作手冊職務的人,在工作上就很容易抱怨、生氣。

因此,我覺得跳出同溫層、舒適圈,去看看不同角度、不同思維、不同層級(管理層級、老闆等)的人是如何思考真的很重要,理解了這樣的想法,讓自己面對工作時的情緒比較可以跳脫開來,不會過著抱怨的人生。我想這就是成熟大人面對問題時的態度。

雖然書裡面有些東西我可能還是會有些疑惑,但也許就像書裡面所說的,人生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重要的是對方的思考脈絡、他們怎麼想的

最後,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面臨選擇,尤其在大學畢業之後,面對的人生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常常感到不安、徬徨。

送上書中的句子:

「每天的細微選擇,才會造就我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在於決定某件大事,而是怎麼看待自己每一天。」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徬徨的人找到方向,成為一個成熟大人做出好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裡主要是與閱讀相關的地方,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內容總結
大人學選擇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