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為張國洋及姚詩豪,他們的網站請參考連結,作者也有經營Podcast頻道《大人的Small Talk》。
之前看過《大人學選擇》(文章請參考這篇「《大人學選擇》讀後之印象最深的1件事」),當時有不少啟發,因此當《大人學做事做人:做事,才是職場做人的根本》在去年(2024年)推出時就買下來,想看看這本書能不能再次獲得一些啟發。
我覺得...我可能期待放的有點高,這次沒有那麼多的啟發,這本書蠻適合職場菜鳥或總是在職場碰壁的人,可能會比較有啟發(單純個人想法)。
不過,我覺得某些作者的觀念跟想法蠻有趣的,有時候是我沒有想過的角度,因此,可以看看別人怎麼想,拓展自己的思維。
本書內容主要是從Podcast節目內容集結而成,所以有些主題回答的深度可能不會很深。
以下分享我自己的較有印象的部分。
作者會把「人都是自私的」當成人際關係的起點,但不會因此就覺得別人都很壞。
在這裡看到作者這樣的想法時,跟我自己的價值觀有點衝突,不過看到作者後續的描述,好像也有點道理。
例如,作者認為「別人其實是會因為他自私自利的目的而對你好」,書中舉例:麵包師傅尋找好的麵粉、食用油、起司等,他的出發點未必是心中有大愛,而是高品質的麵包較能吸引顧客購買、取得顧客信任,所以他會為了賣出更多麵包、為了麵包店的長期利益而對你好。
在職場中,或許不該糾結在對方是不是自私的,就算人性都是自私也好,不是自私也好,重點應該放在讓彼此都受益為前提合作。
「不要把別人想得完美,便永遠不會失望。很多人的不快樂,往往來自對世界的期待過高,總覺得別人都應該為他人、為社會著想,卻又在發現人的自私自利後感到失落」-《大人學做事做人》
或許在職場中不該把人際關係的期待放得太高,就不會因為沒有達到所期待的而失望。
我不太確定在不同的辦公室氛圍,這樣的想法是否都能通用,但或許面對人性,可能都可以適用?這就讓我看到書中提到另一個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更可以應用在人際關係中(包含各領域的人際關係)。
作者提供一個在人際關係中,彼此都不會有過高壓力的方法,這方法就是:對人的要求區分為「基本要求」與「額外要求」,當達到基本要求就給他100分,如果做到額外要求,就是加分。
我蠻喜歡這個概念的,因為在人際關係中(不管在職場、面對家人、朋友或伴侶都是),我們很容易不自覺的設下很多的期待或要求,每當對方沒有達到時,可能會感到失望、生氣、難過等,進而影響到彼此的關係。
相反地,作者用這個方法,只要能夠達到「基本要求」(書中定義:「如果對他只能有一個要求的話,會是什麼」,此為基本要求),我們較能夠在關係中滿足。
其他「額外要求」(書中定義:基本要求以外的都是額外要求,就像是多出來的紅利,如同發票中獎,可遇不可求)若達到的話,那他就會超過100分。
「當我們用最低標準去檢視與周圍人的關係時,會發現受益的不是被降低要求標準的人,而是我們自己」。
這個概念讓我停下來審視身邊的人,對他們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因此,就算沒有達成其他額外要求,我也不會那麼在意,這個概念真的讓我收穫蠻多的。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或許一部分就是期待太多、要求太高,所以讓彼此都感覺到壓力很大。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職場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設」,當你在某個職務或職位時,會需要扮演該職務角色的態度、想法,這也難怪常常聽到這個人「換了職位換了腦袋」、「他以前不是這樣,升官後怎麼變得這麼機車」。
書中作者表示職場同事(包含客戶、主管、同儕)的人設就像是遊戲的NPC,例如:
(雖然書中這樣描述,但真實生活真的好難做到啊)
因此,職場上遇到的同事或主管很機車,或許不完全是這個人的問題(我覺得還是要先撇開一些有其他特殊目的,例如力爭上游而耍心機的人),因為這個職位可能有其難處,而必須轉換「人設」,變得需要跟以往不一樣。
這讓我想到有些朋友曾分享,曾經在職場上的同事覺得很難相處,每個人因為各自有自己的利益而難溝通,但當彼此都離職後,卻能當朋友;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原本是好朋友的,當一起共事後,也會因為工作安排、金錢問題而反目成仇,甚至其中一人當上主管後,因為主管的「人設」所需,而導致另一方覺得對方改變了。
或許,在職場上清楚了解彼此都有其角色設定,並且不要把人想得太完美,了解人性都是自私的,就不會常常感到失落、難過或生氣。
本書作者認為做事與做人兩者相較之下,做事更重要。
我覺得在做事之間也包含了許多職場的人際溝通與合作,這更是困難的地方。因為大多數的工作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都會需要跟他人接觸,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個性、價值觀、對工作的看法等,因此,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更困難。
《大人學做事做人》這本書提供一些關於職場人性的觀點,但如果針對職場人際溝通、應對的具體方法或技巧,在這本書中可能會比較找不到答案,或是有些方法會覺得不是很具體的可以知道怎麼做。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有些啟發,但對我來說不是一本實用、實戰之書,比較像是一本觀念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