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考試不是唯一的,不是「考」上美國的大學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成績,這新聞報導或許會讓某些台灣家長或學生開始認為學習歷程根本不重要,又或者有些人會要求回到聯考(一試定學校)的時代,但這容易落入斷章取義的危險。現在是網路科技且 AI 發達的時代,這時候需要的人才跟聯考時代很不一樣,一味地要求恢復聯考,對於現在的學生面對接下來的四五十年有益嗎?

    若家長、學生、教師及記者,尤其是在這網路科技便利的時代,若大家再多用網路查詢美國大學「申請」過程,就會知道美國的大學不是「考」上大學,所以每次看到新聞標題的「考」上美國名校,其實很容易誤導對於美國學制不清楚的家長、學生及老師們。

     

    要念美國的大學,除了附上考試成績外(考試成績也不是學校唯一的考量,不是成績比其他申請者高就一定可以入學),學生都需要附上其他的相關申請資料,這些申請資料就是類似學習歷程需要的佐證資料了。美國高中生若想要在美國三四千所大學中,贏過其他的競爭者、進入到自己所想要念的科系,申請資料中不是參加社團當團員或者是上上課寫作業的經歷而已,更多的是提供良好品質的佐證資料,證明瞭解及培養相關領域的知識與經驗。

     

    每個入學方法都有其目標及原因,片段的資訊容易導致誤解。錯誤的認知也會導致立意良善的制度被歪曲及誤用。若看得遠一點,以大學四年級畢業時的情況來看,若能善用高中的每個學期、開始逐步建立學習歷程,可以引導學生開始瞭解高中課本知識外,對於進入專業領域時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有所認識,逐步引導高中生除了高中的共同必修科目外開始認識相關的專業領域知識,對於未來職涯規劃也會有更多的理解。最近跟學生分享看到的一篇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中,排名第一的是對「職涯規劃」的憂慮。除了升大學的學測考科外,若能善用及有效建立高中的學習歷程認識專業領域,或能降低大學生的求職焦慮情緒吧。


    註:同樣都要提供書面資料,台灣學習歷程的執行方式及做法跟美國不一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