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種綠豆以後,孩子們開始對種植物產生了興趣。吃蘋果時,拿著蘋果籽想要種;吃葡萄籽時,也拿著葡萄籽想要種。本著多多嘗試著心情,我來者不拒,非常單純地想著反正都是種子,預備好盆栽,放進土,戳個洞,把種子埋進去,再澆水,接受著太陽的滋養,然後就順理成章的覺得種子應該會發芽。
然後,兩個星期過去了,土壤一點變化都沒有。
又過了好幾天,終於有一次和同事聊天時,提到了這些一點變化都沒有的種子。同事委婉地表達,種子應該要先泡水,而且每種種子在種下去之前可能都會有一些不同對待的方式......而且種子的數量可能也要放得多,因為即使方式對了,也不一定每一個都能順利長大。
欸欸?看著那些毫無動靜的盆栽,我好像又被上了一課。
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課堂,那些我覺得困難的孩子,是不是就像那些未知的種子,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有的需要浸泡,有的需要冰凍,還有的需要靜置好幾天......植物從不說話,只有隔天一早,看著他們奄奄一息或是蓬勃的模樣,努力辨別他們究竟需要甚麼;而孩子也是,看著他們躁動不安或是放鬆自在,辨別著他們需要更多的界線還是更多的包容......而那些始終未發芽的,也都還在等待著我們,辨識出他們,並且為他們找到真正能夠開展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