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32 事與願違

    縱使知道逃避現實對自己沒有真正好處,身體與不願思考的大腦還是會不斷投向速食娛樂的懷抱。為什麼?「因為恐懼。」 他對我說。

    因為有害怕的事、因為在那些不願觸及的思緒背後,有不願考慮也不敢嘗試的未知。

    對於現狀並不滿意但恐懼未來不如現在,於是扼殺了自己獲得更美好的未來的可能性,因為只要不去證實,現在的自己就不會是「錯的」。
    華人從小到大的教育體系不斷強化與內化我們對「不要犯錯」的意識,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然而完全不去嘗試也不是「對的」,這點逃避的人們內心也知道,否則也就不會反覆為自己的一成不變感到憂鬱,只是內心無法相信「沒有錯」的選項是存在的。

    出自什麼原因?因為對自己並不信任。

    不信任自己的耐性、精神力與面對挫折失敗、將一切經驗轉化為成長養分的韌性、不相信自己能夠承受一次次幻想破滅、仍然懷抱希望,所以說服自己認為現在就已經很好了,縱使內心深處有所意識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人們總選擇退一步告訴自己「事與願違、人之常情、無法獲得滿足本來就是常態」,接著逐漸習慣了這份「不盡人意」,說自己沒有做出行動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是情有可原、總用一句「人生總有無奈之處、早已看開」安慰自己。

    若已看開,抱怨何來?事與願違的定義時常被曲解,又有多少人花一生的時間,慢慢用這四個字將自己徹底馴化成一個既膽小又憤世嫉俗的人?如果嘗試過認真去做些什麼、經歷過數次的失敗與學習改進卻依然不成,你可以說事與願違、人之常情,但絕對不應是無所收穫。

    就客觀來看,通常哀怨地說自己「努力試過了還是失敗」,是嘗試過了幾次?
    一次?兩次?還是五次?十次?
    有多少次是實際發生的現實、又有多少次只是自己在腦中反覆咀嚼那「不存在的失敗」的自我內耗?說出「我試過了都沒用」但被問到過往試錯經驗是否有任何收穫卻答不上來的人不在少數。

    世間已經有很多真實的案例,很多覺得幸福、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感到滿意的人們所經歷的失敗與挫折可能是少少幾次、幾十次、幾百次或甚是更多,而我遇到的這類人大多不會將不如意看作「失敗」,他們將其形容為「通往成功的經驗」、面對不如意更常說的是「這事不成天自有安排,我再試試其他條路」。

    如果他們可以為了幸福而願意做到這樣的地步,那麼失敗一兩次的自己又是為何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理應要在三次嘗試內成功、如果沒有,就是天不讓我成呢?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應該要是那個天選之人、如果不是的話就乾脆不作為呢?

    並非說一定要向那些人一樣砥礪自己、為追求幸福摔得渾身是傷。
    哪種生活本無正解,重點是有沒有徹底接受自己的現狀?

    雖然不太滿意現狀,但清楚了解這是自己基於某些原因不願意去挑戰失敗,那麼至少會知道造成這些不滿情緒的是自己而非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怨天尤人、不會再怪罪這個世界、更不會三不五時就開啟抱怨模式,還硬要強調自己只是日常牢騷不需要任何建議。

    事與願違的意義是為了提醒我們可以嘗試看看走其他的路或者換其他方法挑戰、並非是為了讓我們留在原地停滯不前,只要內心對現狀感覺有任何不對勁,那就是有不對勁的地方、去找到它。

    人生真正的失敗不是四處奔走碰壁,而是一輩子躺在一灘爛泥中嫌棄環境髒亂卻又無動於衷、一步都不願意移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