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不喜歡被人灌輸焦慮
人其實一直都在變。
多數時候焦慮真的不是好東西,它其實很少帶來「真實」值得的改變,只是在人覺得自己應該要前進的路上,多少可以成為推動的動能,感受並不是這麼營養。
尤其是對「應該的」事情在焦慮。
什麼才是應該的;諷刺的是,就好像小時候學過的道德觀,人人都說這是做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又有多少人遇到不合意的人際關係就能轉彎;打人不對,打人渣就可以,說穿了部分人的邏輯就是「他本人」。
建立在失德基礎下的各種功成名就,還有意義可言嗎。
...
人的理想縮小沒關係,但是不是有在持續的靠近。
前言在厭惡對生存議題的焦慮。
台灣當前還有基礎法治環境下,其實很理想的,所有人都有保守退路可以選;也就是哪怕讀完書的這幾年過的不好了,面子掛著也掙不到幾塊錢的時候,總有最低底線的工作擺在那。
但最讓我受不了的,就是那些耳語間就不給年輕人機會的大人。
事情具有意義是人賦予的,我們可以在完成一件事而感到驕傲底下,再獲得 bonus 的幸福感;可是當「生存」居然可以成了「意義」的一環,長者們 ...
你的焦慮請留給自己煩惱,別人沒有義務實現和擺平這些疑問。
這要看讀者是否認同:有在緩步靠近就能視為成功
考試體制,總讓人覺得成就一蹴可幾。
它在告訴我們做一件事,只消一年就成功的概率很大,這觀點在投資上相當不理性,它沒有教會人們不合理的獲利方式要汰除,卻沒有提供目標不達陣的時候,應該如何自理挫敗感的方法。
現交通不人本、教育也想不人本的情形下,不難怪學校只產的出螺絲。
至於去對付這些焦慮感,就是區別出:這是社會硬要加在自己身上,還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更甚二者皆有;很明顯凡事都走在規則之上的人,他是很乖,也可以少被社會責難一些。
我們這些進入 AI 時代的人吶,就別把人猿時期的煩惱給攪進來了。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