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修心|看見心靈深處|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raw-image

📘學習範疇

看見心靈深處:修心必備良方|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文獻筆記

第二章 實現究竟的覺醒:正修菩提心

一、為何要修菩提心?

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勝義菩提心,另一種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了悟空性並心懷慈悲——明晰、不變、無造作,而世俗菩提心是發願以慈悲救度眾生的痛苦。


二、讓心覺醒:修持殊勝菩提心

(二)專注於當下的洞察:正行

修持勝義菩提心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專注於外在的事物或者表相的禪修,也就是運用外在對境作為禪修的焦點;第二個是專注於內心,即運用我們的內在心性作為禪修的焦點。

偈頌:思諸法如夢

禪修勝義菩提心的第一步是針對外在的事物,以外境為禪修的焦點。「思諸法如夢」的「諸法」指的就是我們所體驗的外在世界中的每一件事,包括各種物體、世界各地的環境、世界各國各地的居民、有情眾生等等。他們表現出來的和他們所被經驗的方式,其本質都如夢般虛幻不實。因為這些顯相的表現和在我們主觀意識中所感受到的都無法永久的存在或不改變。換句話說,這些外相、顯現、有情眾生以及所有事物,並不是像外在真正實體般地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而只是在內心中生起和被體會的影像或概念,因此所有的顯相都是如夢一般。


偈頌:觀心性無生

禪修勝義菩提心的第二個方式,是討論以內在心性為焦點來禪修。前面解說了「思諸法如夢」,雖然藉著第一個修持,建立起對外在事物都是虚幻如夢般存在的觀念,但是我們可能還頑強地認為,也許自己的內心才是真實存在的。為了破除這個概念,就要進行「觀心性無生」的禪修。

這裡要將注意力從外在的事物轉向自己的內心。偈文說應該要回過頭來研究自己的心,確定內心的真實情況如何。應該要怎麼做呢?只需向內看看我們的意念並進行研究。比如開始將注意力從外在收回向自心,思惟:「心在哪裡?它像什麼?誰在體會我的意識、我的想法、我的痛苦等等?這些是怎樣的情況呢?」這就是如何直接檢驗與體會心的本質。

為了了解外相是什麼,我們根據「思諸法如夢」的教義,徹底地檢查和分析了外相。透過這樣專注地檢視外在事物的各種現象,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事物可以真正被經驗或者獨立自主地建立起來,外相也沒有恆常不變的本質。因此,我們覺知到外相是虛幻如夢的。

接著繼續依照上師教授來檢視自己的內心,將注意力轉向內並細察了真實的內在之心在何處?什麼是心的本質?終究我們發現了一樣的原則,就是找不到那個內心真正獨立或者存在的本質,內心也是空性,一如外在事物的如夢。嘗試尋找無生的心性時,這種探究的過程和仔細的洞察就是觀的禪修。


偈頌:對治亦自解

「對治亦自解」就是表示空性是對治輪迴痛苦的解藥,而且它也是自我解脫的。心的本質和世間諸法皆是空無自性的,都不是實質上能獨立存在的事物,更進一步的說明,空性這個說法也是假名施設、沒有獨立存在的本質。所以一個真實修持佛法的人應該要了解、認識空性,以及以空性作為解脫之念的本身,也是無自性的。如此而言,這裡〈修心七要〉以這三句偈頌體現了分析式禪修的重點。


偈頌:本體住賴耶

這裡進行「本體住賴耶」的教導,就是為了能夠讓大家安住於靜定的禪修上,持續地認識含藏識的本質。當我們安於禪修的平等靜定,體會到了心永恆如今的清澈,就沒有任何粗暴的破壞性想法或者概念活動,也可以從其他七識的概念中解脫出來。

在我們體驗到含藏識的本質時,不再會拘於實體或者無實體,也不受限於空性的概念,對心沒有判斷和品評,從所有形式的概念禁錮中解脫。這種安歇式禪修的修持,是幫助行者經驗與正確地認出心的本質的殊勝修持,所以應該要生起珍重心,依此修心教授所言,努力安住於心本質的持續體驗中。

在修心的訓練中,心並非一個實體存在的個體。禪修含藏識的直接經驗是認識到心靈的本質是空的,而不是實體存在的物質。這裡的關鍵是認識到心的澄淨之處,是其中沒有任何獨立的實體。這一段正行勝義菩提心的解說與指導,可說是〈修心七要〉教授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們修持佛法最終要到達的目的地,認出心的本質,經驗澄淨自性無處不在,這就是究竟的覺醒,能得解脫的勝義菩提心。


(三)禪修後的日常:結行

偈頌:座間如幻士

前面討論了前行、正行,這裡講解結行,就是禪修之外的時間修持「座間如幻士」。在修持勝義菩提心的座上禪修時間之外,其他的時間應該要如何來把握呢?從正行禪修中出定之後,接著要進行什麼樣的修習呢?要持續培養在禪修中修持的同樣見地或者視角,也就是在日常的行動和作為中,包括行、住、坐、臥、飲食、工作等等,持續視諸法皆空,如幻夢般,將禪修體驗繼續保任。


第三章 逆轉勝的關鍵:轉逆緣為菩提道

二、以洞察迷妄轉化逆緣:勝義菩提心

偈頌:錯顯觀四身,空性無上護

此偈頌的意思是觀迷亂幻相的對境為四身,以空性做為無上保護。世間眾生所有的苦,都源於錯誤的認知,大家必須了解這個錯誤本質的貪、瞋、癡等煩惱,都是心創造的妄念分別。基本上,這裡說的是了解自己覺知萬法實相的方式。我們所相信的是一個不存在的事物,如同作夢當下夢到自己被火燒、被水淹,醒來時才發現什麼事都沒發生。這是在說明一種迷惑的認知,因為在實相中沒有任何存在的基礎,了解這個勝義的空性就成為保護自身的最佳利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空見得解脫,餘修即為此。—《釋量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