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公平!」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哀悼失去的同時,也能自我安慰曾經擁有呢?即便失去固然感傷,但我們依舊可以繼續創造值得日後回味的記憶,不是嗎?
書中也提及盧導失智的母親,並且自責猶如把母親鎖進監牢裡,但我想引用最近看到的日本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的新書《60歲使用說明書》以腦科學的角度分析衰老和癡呆也可以視為解放與安寧的說法,認為不應該因為家人失智而過度感到遺憾與難過,雖然這樣的觀點不見得能讓所有身旁的家屬所接受,但如果我們可以真正接納大腦的變化有其道理,是否可以翻轉我們過去對於命運的看法呢?
這本書非常難定義,你可以說它是一部公路小說,也可以說是描繪台灣之美的生態小說,抑或是充滿思辯及自我詰問的哲學小說。
我認為,句號從來都不是終點,在每個句號之後都能再開啟新的篇章,也是過去曾經存在的證明,與其擔憂失去,不如活在每個當下,真誠接納生命帶給我們的所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