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电影不会专门为你提供什么剧情,也没什么宏大的主题,有的只是原始、炽热的情绪。它们如波浪一般,不断朝你涌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波浪非常无趣,但那还是因为你原本就有着错误的期待,期待这些情绪的波浪,必须要各有各的不同,好像在说不然的话,它们就不该在一部电影里存在一样。”
----美国著名影评人乔纳森·罗森鲍姆曾如此点评戴维斯的诗性电影
这部电影背景设置在二战之后,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赫斯特·科尔耶是高等法官科尔耶爵士的妻子,她比丈夫年轻很多。年轻漂亮的妻子,总是爱做梦的,这种浪漫,是一向务实的科尔耶爵士无法带给她,加上婆媳矛盾,赫斯特过得并不愉快。
这个时候,赫斯特遇见了一名年轻英俊的空军飞行员弗雷迪,很快他们陷入了热恋,他们在伦敦的公寓里,争吵、接吻,又分离。赫斯特对生活与爱情感到绝望,打算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抛开剧情,这部英国导演特伦斯·戴维斯的作品,非常唯美文艺,好像旧唱片在述说着往日时光。黯淡柔焦的光影,如油画般质地的小房间,忧伤而甜蜜的小提琴曲,房间里影影绰绰的光影,这个上流阶级的女子,不过是个坠入情网的女人,卑微、热烈、悸动、猜忌、怀疑,痛苦,这些恋爱里有的特质,柔肠百转,终究抵不过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影片开头,时钟滴滴答答的声响,为影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一开始,赫斯特就想自杀,这个“我最爱的Freddie”到底是谁?和女主角到底是什么关系?影片便制造了一个悬念。
而当她闭紧双眼准备的等待死亡的时候,Hester开始回忆过去。女主角其实是和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有了一段不能说的外遇,而她的丈夫也得知了此事,与其发生了冲突。故事很简单,随着时间不断地流淌,然而,故事终于有了高潮,就是当空军飞行员Freddie看到了Hester留给自己的自杀诀别信,冲突矛盾点也开始不可协调。
故事依旧在回忆,影片中有一段,他们在逛画展,引发了一段阶级差异的冷笑话。
Yes, you are the cultured one. (对啊,就你有文化。)
If not we risk our life to protect the cultured ones like you, you wont be here being culture.
丈夫问过:「你为什麽当初会爱上一个无法给你任何东西的男人呢?」
女主角毫无思考,她回:「有的,他有给我东西,他的人。」
这是一向以理性为上风的法官丈夫永远做不到的,每个女孩对浪漫爱情故事的憧憬,Freddie他可以哄她、说笑话逗她、陪她唱歌,喝酒。
女主也说过,「你对我说话简直就像父亲,严厉而愤怒。」丈夫说过,「我知道我的谨慎伤害过你的自尊。」这些差距都犹如一道隔阂横亘在两人之间,同样用自己的方式爱她的丈夫,应该也很难过吧。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不被允许的爱情关係,但却没有人有能力阻止。
是的,女主角太爱Freddie了,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赫斯特自然以为Freddie是她的一切,她的生命她的灵魂。可是女主角已经结婚了,他们这些浓烈的爱情基本上就建立在一种不忠的立场上。
无论什麽样激烈的爱情故事,在世俗道德观念都是不被允许的,Freddie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包袱,于是,他离开了。那几句“再见”,让那种伤感的气氛笼罩成一团团乌云在彼此的心上。
影片最后,和影片开头一样她站在窗前,拉开窗帘,望着窗外。男主第一次一起进入这个房间的时候,男主角也是站在同一个窗前,充满希望地哗地拉开了窗帘。各种场景的不断重叠,这一幕似曾相识花落去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可以说,没有一桩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他们三人在感情当中各有胜负,比如被感情折磨的女主,比如男主和女主的阶级差距,比如一个永远无法理解女主的丈夫。也许,正如片中Freddie好友所说,可这世界上,比爱情重要的事情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