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仲淹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名相,江蘇吳縣人,自小寄居佛寺苦讀。也因此善緣,范公從小就聞佛正法,守持凈戒,並刻苦自勵、發憤精進。為官後,篤信佛法,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為官時所蒞守之處,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眾。


    自古就有富不過三代的古語。就連一個王朝到了三代以後就會出問題,更何況是個人。但是范仲淹這個家族,子孫興盛了八百多年,後代裡面高官宰相輩出,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對其萬分的崇敬、愛戴。


    為什麼范仲淹後代能長盛不衰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窯金捐寺


    范公年少在寺院讀書時,曾在寺中地窖內發現很多藏金,但他不為藏金所迷,仍然掩蓋如初,一毫不取。等到為官富貴時,才告訴寺里僧人,取出藏金來修建寺院。


    (二)舍宅為寺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用來興崇三寶。


    (三)廣置義田,創立義莊


    范仲淹晚年將全部個人積蓄都捐獻出來,在蘇州購置良田千畝,首創了義莊,使大批貧窮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


    (四)風水寶地不自享,捐辦學堂植人才


    當時蘇州有座著名風水寶地─南園,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蘇州本地人,於是許多人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公館,以利後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說,一家人富貴範圍太小,於是他買下南園辦了「蘇州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他死後,兒子范純仁依然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輩出。


    (五)隨時助人


    范公在越州作知府時,有個叫孫居中的人,死在做官期間,他的孩子很小,家裡貧困沒有錢,回不了家鄉。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祿,替他們準備船隻,而且派部下送他們回鄉。


    (六)德行傳子孫


    隨著范公官位不斷提升,俸祿也比較多,所以他「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讀書人沒錢的,他都盡力的去資助他們,甚至到了只能勉力維持自家生活的地步,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


    范公的仁愛之心,對他的子嗣影響深遠。范公之子范純仁,一次運了一船糧食要回自己的家,碰到一位遇到困難的長輩,他就把糧食給賣了,結果錢還是不夠。范公就對范純仁講,那你就把船給賣了嘛。范純仁說,我已經賣了。這就是父子同心。


    有一年鬧饑荒,餓殍滿地。范純仁請求開倉發米,救濟災民。郡官認為必須上奏才可以發米。范純仁堅持道:「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發,濟什麼事。你們不必擔憂,有罪我來擔代。」於是當天發米賑災,救活了無數災民。後來范純仁亦官拜宰相。


    印光大師說,范氏家族興盛八百多年,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最好證明。也說明與風水無關,因為風水是有形的,滄海桑田,風水怎能保持不變呢?范仲淹強調「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就是說不要給子孫多少財富,那是沒有用的,要給子孫留下陰德,這樣才能享受永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