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有餘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36

孟子曾經對「君子」下過斷語:「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君子只有持續終生的憂慮,對於突如其來的禍患卻能以平常心視之,不以為意。

如此體認當來自他對孔子的認識。

試問孔子所憂為何?

孔子自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所憂,除了無法在學問更為精進,其餘一概在德行上著墨。

孔子重德,以無德為己憂;老子也講德,只是比起孔子,老子的德更近於天道。他最為嚮往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在生命不同的階段都能默默提供助益,可一旦成就,卻甘心退居幕後,了無邀功與控制的念想。或者也可以稱為「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美好的善行就像水,得以極善巧地利益眾生,甘處眾人憎惡的惡地,因此最近於天道。


天道玄遠,如此境界顯然是高標,與老子在道統的傳承有關。老子是《道統衍流》第五十三代天鈞教的教主。同列第五十三代的幾位教主,在人間傳播的教化更偏向天道的宗教面。佛陀的「無相布施」,其實就是「玄德」的近似表述。所謂「無相布施」,既無布施的「我」,也無受施的「人」,更無布施的「物」,因此「三輪體空」,既不認為自己有功德,當然就無意索求回報。

孔子在《道統衍流》則屬第五十二代的天源教,教化更貼近人間世。老子從天道視角認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理當「報怨以德」。孔子卻從人性出發,認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因此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有恩理當報恩,至於怨,不妨以平常心視之。

人世間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未必全在當下的你來我往而已。佛教的業報在個人,不因生死斷滅;中華傳統文化多報在子孫,隨著血脈綿延不斷──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樓宇烈教授稱之為「承負觀」。據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便有這樣的敘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惡之報,於理確有其事,只是因果報應存在時間差,未必如影隨形,如響斯應。這個積善或積惡之「家」,通過史冊的如實記載,從「帝王家」來理解會更為清晰,也更容易。

試看周之有天下。

周代能取殷商而代之,根基萌芽於始祖后稷。

后稷生賦異稟,對農耕特別在行,帝堯、帝舜在位時期被任命為農業大臣,專教百姓農作。農耕技術的普及,意謂著如無天災肆虐,百姓得以不愁吃穿,免於凍餒之患。

后稷在無形積功累德,有形的賞賜則是爵位與封地。此後一脈相傳,其中較著名的仁君有公劉,後有太王古公亶父。

太王居豳,狄人入侵不斷。太王先是送去毛皮布疋,狄人染指依舊。再送去珠寶美玉,依然不能免禍。太王於是召集長老開會:狄人對我方一再釋出的善意置之不理,顯然真正的意圖不在寶物,而在土地與人丁。既然如此,只要我離開,狄人就不會再來騷擾,各位就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了。

太王分析既畢,就毅然決然帶著妻子太姜走人。

瀟灑離去的太王原本只想帶著妻子遠離,沒想到豳地百姓因此更加認定太王是仁君,寧可放棄舊土故居,追隨太王遷往岐地。

岐地成為周王朝的發源地。

爾後最著名者即是周文王。積德累善數十年,岐地不但民風淳樸,更感召一群志士來歸。再傳到武王,四方諸侯主動會師孟津,擁戴武王討伐商紂,終於剿滅殷商,一統天下八百年。

《大戴禮記》收錄了一段姜太公的歸納: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天子有仁與否,是國祚長短的最大關鍵。有仁無仁,實即有德無德,《尚書》慣稱的「德政」,孔、孟往往以「仁政」替代。《廿字真經》的「配之儒德,各得其仁」,完全掌握個中精髓。祖上以仁德得天下,子孫以仁德守天下,傳承百世不成問題。萬一始祖得天下的手段不甚光明,可其後有仁君,十世依然有望。最下者是「馬上得天下」,依然想「馬上治天下」,憑藉武力建立的威權統治不必等到父傳子,江山很快就會易手。

姜太公以「仁」歸納周有天下,孔子在〈易傳〉的歸因大抵相同,只是換作等義的「德」。洞明天道善惡之報的先哲推論孔子何以生在孔氏家門,同樣歸因於歷代積德。

孔子先祖弗父何本為宋國國君,慷慨讓出王位,甘居輔臣。其後幾世子孫在朝為官,都是公忠體國的良佐。早在孔子顯達之前,就有深諳因果的智者指出:孔氏歷代有賢哲,後世必生大聖。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

宰我曾就教於孔子,傳聞「黃帝三百年」,黃帝究竟是不是人啊?怎麼一活三百年?孔子把黃帝的生平約略說過一遍,這才說:

民賴其利,百年而死;
民畏其神,百年而亡;
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

黃帝在位的種種建樹,足以嘉惠當時百姓,黃帝百年而死,這是第一個百年。黃帝死後,百姓敬畏黃帝,依然兢兢業業,宛若黃帝健在,這是第二個百年。百姓沿用黃帝的教化,影響及於百年,這是第三個百年。

「黃帝三百年」是古諺,究其實,黃帝對於中華文化的貢獻,遠不只三百年。司馬遷作《史記》,專為帝王立傳的本紀即以〈五帝本紀〉為第一,以黃帝為五帝始祖。

回歸《道統衍流》,黃帝何許人也?第五十二代天源教的軒轅教主。孔聖又是何許人也?同樣是第五十二代道世興昌的代表教主之一。人間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無形載記的天爵則是「文宣教主」。

聖賢出世的意義是什麼?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avatar-img
35會員
169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有圖有證據?眼見就為真?未必。 顏回會偷吃嗎?窺基法師真的因為戒律不嚴,修持不成嗎? 深入之後,會讓我們發現另一個洞天。
「君為國之心」,在上位者能「明」,弭大患於無形,自然是眾生之福。轉作無形世界,涵靜老人的復興天帝教,為將屆的核戰末劫積極渡人化劫,同樣是「明」的智慧體現。
齊桓公和平會盟,天下海晏河清,管仲自然功不可沒,司馬遷沒有忘記背後那雙有力的手與那對智慧的眼──鮑叔牙舉薦之後,以身下之,聽任管仲指揮,不但無有任何怨言,而且全力配合。「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歸根結柢,成就齊桓公霸業最大的功臣不是管仲,而是薦賢的鮑叔牙。
國君有明,是國家之福;臣下有明,是國民之福。民生樂利的背後,原來是清明的智慧眼。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有圖有證據?眼見就為真?未必。 顏回會偷吃嗎?窺基法師真的因為戒律不嚴,修持不成嗎? 深入之後,會讓我們發現另一個洞天。
「君為國之心」,在上位者能「明」,弭大患於無形,自然是眾生之福。轉作無形世界,涵靜老人的復興天帝教,為將屆的核戰末劫積極渡人化劫,同樣是「明」的智慧體現。
齊桓公和平會盟,天下海晏河清,管仲自然功不可沒,司馬遷沒有忘記背後那雙有力的手與那對智慧的眼──鮑叔牙舉薦之後,以身下之,聽任管仲指揮,不但無有任何怨言,而且全力配合。「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歸根結柢,成就齊桓公霸業最大的功臣不是管仲,而是薦賢的鮑叔牙。
國君有明,是國家之福;臣下有明,是國民之福。民生樂利的背後,原來是清明的智慧眼。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孔子有一天拜見齊景公要貢獻良策,但是齊景公沒有接受,反而要送給孔子一塊地,孔子便說,「君子無功不受祿。」推辭而去。我沒有功勞所以不能平白接受你的好處,就好像汗水與薪水要等比例,流多汗就拿多少薪水,實實在在,沒有虛報。 有些財運爆棚的人因為一次的福至心靈買了一張彩券碰運氣,沒想到竟然中了頭獎,一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孔子有一天拜見齊景公要貢獻良策,但是齊景公沒有接受,反而要送給孔子一塊地,孔子便說,「君子無功不受祿。」推辭而去。我沒有功勞所以不能平白接受你的好處,就好像汗水與薪水要等比例,流多汗就拿多少薪水,實實在在,沒有虛報。 有些財運爆棚的人因為一次的福至心靈買了一張彩券碰運氣,沒想到竟然中了頭獎,一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