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經讀經筆記》-36
孟子曾經對「君子」下過斷語:「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君子只有持續終生的憂慮,對於突如其來的禍患卻能以平常心視之,不以為意。
如此體認當來自他對孔子的認識。
試問孔子所憂為何?
孔子自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所憂,除了無法在學問更為精進,其餘一概在德行上著墨。
孔子重德,以無德為己憂;老子也講德,只是比起孔子,老子的德更近於天道。他最為嚮往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在生命不同的階段都能默默提供助益,可一旦成就,卻甘心退居幕後,了無邀功與控制的念想。或者也可以稱為「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美好的善行就像水,得以極善巧地利益眾生,甘處眾人憎惡的惡地,因此最近於天道。
天道玄遠,如此境界顯然是高標,與老子在道統的傳承有關。老子是《道統衍流》第五十三代天鈞教的教主。同列第五十三代的幾位教主,在人間傳播的教化更偏向天道的宗教面。佛陀的「無相布施」,其實就是「玄德」的近似表述。所謂「無相布施」,既無布施的「我」,也無受施的「人」,更無布施的「物」,因此「三輪體空」,既不認為自己有功德,當然就無意索求回報。
孔子在《道統衍流》則屬第五十二代的天源教,教化更貼近人間世。老子從天道視角認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理當「報怨以德」。孔子卻從人性出發,認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因此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有恩理當報恩,至於怨,不妨以平常心視之。
人世間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未必全在當下的你來我往而已。佛教的業報在個人,不因生死斷滅;中華傳統文化多報在子孫,隨著血脈綿延不斷──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樓宇烈教授稱之為「承負觀」。據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便有這樣的敘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惡之報,於理確有其事,只是因果報應存在時間差,未必如影隨形,如響斯應。這個積善或積惡之「家」,通過史冊的如實記載,從「帝王家」來理解會更為清晰,也更容易。
試看周之有天下。
周代能取殷商而代之,根基萌芽於始祖后稷。
后稷生賦異稟,對農耕特別在行,帝堯、帝舜在位時期被任命為農業大臣,專教百姓農作。農耕技術的普及,意謂著如無天災肆虐,百姓得以不愁吃穿,免於凍餒之患。
后稷在無形積功累德,有形的賞賜則是爵位與封地。此後一脈相傳,其中較著名的仁君有公劉,後有太王古公亶父。
太王居豳,狄人入侵不斷。太王先是送去毛皮布疋,狄人染指依舊。再送去珠寶美玉,依然不能免禍。太王於是召集長老開會:狄人對我方一再釋出的善意置之不理,顯然真正的意圖不在寶物,而在土地與人丁。既然如此,只要我離開,狄人就不會再來騷擾,各位就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了。
太王分析既畢,就毅然決然帶著妻子太姜走人。
瀟灑離去的太王原本只想帶著妻子遠離,沒想到豳地百姓因此更加認定太王是仁君,寧可放棄舊土故居,追隨太王遷往岐地。
岐地成為周王朝的發源地。
爾後最著名者即是周文王。積德累善數十年,岐地不但民風淳樸,更感召一群志士來歸。再傳到武王,四方諸侯主動會師孟津,擁戴武王討伐商紂,終於剿滅殷商,一統天下八百年。
《大戴禮記》收錄了一段姜太公的歸納: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天子有仁與否,是國祚長短的最大關鍵。有仁無仁,實即有德無德,《尚書》慣稱的「德政」,孔、孟往往以「仁政」替代。《廿字真經》的「配之儒德,各得其仁」,完全掌握個中精髓。祖上以仁德得天下,子孫以仁德守天下,傳承百世不成問題。萬一始祖得天下的手段不甚光明,可其後有仁君,十世依然有望。最下者是「馬上得天下」,依然想「馬上治天下」,憑藉武力建立的威權統治不必等到父傳子,江山很快就會易手。
姜太公以「仁」歸納周有天下,孔子在〈易傳〉的歸因大抵相同,只是換作等義的「德」。洞明天道善惡之報的先哲推論孔子何以生在孔氏家門,同樣歸因於歷代積德。
孔子先祖弗父何本為宋國國君,慷慨讓出王位,甘居輔臣。其後幾世子孫在朝為官,都是公忠體國的良佐。早在孔子顯達之前,就有深諳因果的智者指出:孔氏歷代有賢哲,後世必生大聖。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
宰我曾就教於孔子,傳聞「黃帝三百年」,黃帝究竟是不是人啊?怎麼一活三百年?孔子把黃帝的生平約略說過一遍,這才說:
民賴其利,百年而死;
民畏其神,百年而亡;
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
黃帝在位的種種建樹,足以嘉惠當時百姓,黃帝百年而死,這是第一個百年。黃帝死後,百姓敬畏黃帝,依然兢兢業業,宛若黃帝健在,這是第二個百年。百姓沿用黃帝的教化,影響及於百年,這是第三個百年。
「黃帝三百年」是古諺,究其實,黃帝對於中華文化的貢獻,遠不只三百年。司馬遷作《史記》,專為帝王立傳的本紀即以〈五帝本紀〉為第一,以黃帝為五帝始祖。
回歸《道統衍流》,黃帝何許人也?第五十二代天源教的軒轅教主。孔聖又是何許人也?同樣是第五十二代道世興昌的代表教主之一。人間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無形載記的天爵則是「文宣教主」。
聖賢出世的意義是什麼?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