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讀書報告】Helen Garner: This House of Grief

    raw-image

    當初看到這個書名,我還以為是文藝小説,讀過簡介才發現這書原來是講述澳洲一宗倫常慘案的報導文學。

    由於內容稍為複雜,我就先簡介案件的背景資料:

    案件被告Robert Farquharson原本與家人於澳洲生活,靠著當清潔工的微薄收入,努力養活一家五口。

    豈料,某天妻子Cindy Gambino突然要求離婚,並讓她撫養3位兒子。作為補償,她提議Robert搬離住所時,隨便拿走自己所需,只望他留下較新的那輛車,以便她接載兒子。

    晴天霹靂的Robert只好駕著殘舊的汽車,搬到與父親同居,一邊嘗試接受離婚現實,一邊努力工作去支付贍養費。

    不久之後,Robert目睹前妻的新歡駕著自己辛苦賺錢買來的新車,內心再受到打擊。

    而案件就是發生於離婚的10個月後(05年父親節當晚),Robert載兒子們回家的途中,忽然咳嗽至短暫昏厥,醒來才發現自己連人帶車撞入了水壩。

    混亂間Robert成功逃出車廂,游到岸邊求救。可惜3位兒子:10歲的Jai、7歲的Tyler和2歲的Bailey隨車沉入水底溺斃。

    地方檢察官經過3個月的調查,就決定起訴Robert 3項謀殺罪。

    作者(一介平民)看到報導後,對案件深感興趣,就決定旁聽這六年間(!)每一場審訊。簡單而言,這書就是以第十三名陪審員的角度去記錄審訊過程,與讀者一同深入思考並釐清這件事到底是一場報復前妻移情別戀的謀殺,或是一宗不幸的意外。

    至於最後判決就不在此劇透,這次我只想聚焦在這書的吸引之處,所以大家可以安心閲讀這篇帖文👌🏻(有興趣就自行google Robert Farquharson)

    首先,我好佩服作者Helen Garner的寫作功力。因為真實的審訊過程是十分沈悶又緩慢,絕非平日律政劇般緊張刺激,有時連法官與陪審團都悶到昏昏欲睡。

    慶幸作者掌握的節奏恰到好處,描述方式細膩而精準,展現到現場困乏氣氛的同時,讀起來卻不覺煩悶。

    但作者不止於敘述審訊或案件的細節,同時也會引申到自身對法庭審訊的思考,例如「怕悶是了解真相的最大阻礙」這些論點。

    此外,作者的話題資料庫之廣泛令我大為佩服,感覺她就任何話題都能引用各方人物的言論作引證,讓讀者更多角度與思維去分析案情。

    回歸到案件本身,即使前妻與雙方家人都深信Robert生性懦弱,而且向來疼愛兒子,決不可能做出如此冷血之事,但普羅大眾還是傾向認為Robert就是殺兒兇手。

    且不説他是否蓄意駕車撞進水壩,主因是大家都無法接受他捨棄3個兒子逃生的行徑。而「親情」正是這宗案件令我感到最矛盾的地方,到底「親情」要奉獻多少才足夠?

    其實我們都明白「父母」只是一個身份,所以大家都無法譴責Robert順應求生本能,沒有選擇與孩子同生共死,控方也一直追問Robert可有嘗試拯救孩子。

    這又拉回到案件最重要的議題,Robert有謀殺親兒的意圖嗎?這位看來父愛滿溢的父親,會狠心溺死3名親兒,當真如此冷酷無情嗎?

    關於疑團⋯別擔心,我真不會劇透👌🏻但我不得不說雙方的證據都非常含糊,各個説辭都模棱兩可,所以大家不要期望真相大白。

    不過當我了解到Robert的言行舉止和家庭背景之後,就能拼湊出案件大概,而我也相當認同最終的裁決。

    雖然這並非一宗稀奇轟動的大案,也不是刺激緊張的法庭故事,但當中展現的人性一直令我難以釋懷。

    唉~所以這篇感言拖拉了快一個星期,我還是寫到七零八落,無法妥善表現這本書給我的啟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