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愛,無法尋找而是發現

    raw-image

    隔了將近十年,日前選擇了一個非假日,再次來到礁溪聖母堂。

    無論當時或現在,我感到自己所能思能感的,已然到了極限,或說遇到瓶頸。

    錦囊裡最後的法寶,就是祈求上天給予指引。

    於是,我以虔敬的心,選了兩張「天主聖言」小紙卷。


    「人生走到此時此刻,請祢給我一個指引。」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存不朽。」——《聖經》格林多前書十三:7-8


    「未來工作事業,請祢給我一個指引。」

    「沒有一種財富,能勝過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一種快樂,能超過內心的喜悅。」-—《聖經》德訓篇三十:16


    啊……整個過程或許可稱之神秘經驗吧?

    有浪子歸家的熱淚盈眶。感恩上主。

    有時候,相信宇宙更大的安排是最好的方法。

    臣服讓人接收。

    最近,每次看第一張箴言,腦中就響起《愛的真諦》這首詩歌的旋律。但為何是「愛永存不朽 」而非「愛是永不止息」呢?本來想是基督教與天主教譯本的不同,今日突然想起這個問題,便查查看其它語言的翻譯。外語我也只懂英文,所以就以某聖母堂的引用英文看看,其實也是好奇。都很棒的意境,但似乎就是有點不同。


    「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fails.」

    啊…好像被敲了一下。

    原來主詞是「愛」,不是我該做什麼?

    以往大多數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包容 不相信不盼望不忍耐…就是沒有愛,不懂愛,面目可憎,天大糟糕的一件事。或許可以反過來說,如果是有愛的,人所呈現的樣貌,可以形容為能包容盼望信任忍耐……。以所處的心境狀況來看每一件事,什麼反應都很自然,不是『為了成功,所以必須努力』的事情。我們不用努力去追尋或增進技巧,只要發現它並回到那種狀態中,要面對的永遠是自己。或許也是一種胸懷與自在?


    我想起看過克里希納穆提在《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中,有一篇〈論愛〉,大意是(因為書已不在我身邊,只能憑記憶),我們無法定義愛(因為愛是流動的,是無形的),但我們可以先從什麼不是愛開始,然後去發現愛的本質。所以通篇他說的,都是「什麼不是愛」。

    我覺得很有趣而附帶分享,其實相較浩瀚宇宙,我就像什麼也不懂的嬰兒。身為人的特點:理性思考邏輯也很弱 只是可能感受力尚存不少,可以欣賞文字/藝術中的美(希望不變成文字障)。

    在古今中外詩意的論述中,曾經包含了多少人探詢真相的苦惱?是那股真切之心,讓人共鳴吧,我猜。

    關於真愛的探問,或許也是永不止息。起碼,我透過經驗也略能了解,主體若沒有處於愛的狀況,人與人的關係,以及整個世界會變得多麼紊亂。

    祝福各位,身體健康並擁有喜悅的心靈。


    *中文出處:思高聖經

    English text: https://bible.usccb.org/bible

    *若對聖經金句有興趣,可參考以下網站:

    https://www.olmcchurch.org.hk/bible-verses

    *《思高聖經》@維基百科:

    華語天主教會最普遍使用的《聖經》中文譯本。此譯釋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舉行的天主教會議決定翻譯《聖經》。其由方濟會成立的思高聖經協會所出版,是聖座唯一認可的聖經中文譯本。 初版發行日期:1968 年;作者:雷永明;全書出版時間:1968年12月25日


    #心靈成長不限於宗教
    #願世間充滿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