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電影】《五月雪》│外人可知五月傷

raw-image


《五月雪》以馬來西亞沉重的種族血腥衝突事件的「513事件」為主題,簡單概述一下背景:

1969年,華裔陣營的在野黨遊行慶祝於全國選舉中取得佳績,引起由馬來人組成的執政聯盟不滿,最終演變成傷亡慘重的暴亂事件,官方定性事件為馬來人與華人的種族衝突,並指死傷者約百多人,但至今仍有大量失蹤者音訊全無、生死未卜……

非常非常好奇,香港是真的特意安排5月上映嗎?

我們常以「六月飛霜」比喻冤情,其實開初的版本是源於漢代典籍的「五月飛霜」,至元代雜劇《竇娥冤》改寫為「六月飛霜」後,自此大家似乎只記得六月飛霜,五月飛霜漸漸消失於世人的記憶之中……

(下有劇透)


1969年5月13日,小英和母親(陳俐杏 飾)在吉隆坡某社區廟會欣賞酬神大戲《六月雪》,父親文貴(俞宏榮 飾)則帶著哥哥冠耀趕赴鄰近的大華戲院觀賞台灣電影《負心的人》。未料,大選後社會氛圍急轉直下,暴徒突襲華人社區,暴力事件一夜間蔓延至全國各地,小英的父兄也從此斷了音訊。 49年後的同一天,小英(萬芳 飾)為尋找父兄屍骨來到義山塚,看到剛搭好的戲台、正遭官員強行拆除,並在墳上遇見昔日戲班的班主竇娥(蔡寶珠 飾),兩人共同夢迴了那段歷史記憶中的闃寂與無力……

1.
觀影前,我在網上搜尋了以上的基本資料,希望幫助自己更容易投入異國的歷史題材電影,實際上《五月雪》的 「劇情」不複雜,只是導演極其隱晦曲折地描述整個513事件:只聽見人聲、雜響、廣播、火光,卻不見讓竇娥忍不住哀唱人間地獄的場面、不聞與事件相關的一個字

對大馬本地人而言,513事件是禁忌,也許這種「旁敲側擊」是希望盡量不超越當局「紅線」,亦也許在暗示官方對這段歷史的態度


2.
主角阿英的人生及靈魂像是被囚禁於513的慘劇之中,49年來也無法釋懷,「竇娥」亦在墓地唱了近半世紀的冤情,唯一的慰藉是阿英最終找到父兄的長眠之地,又或者父兄的靈魂一直長伴於親人身旁,沉默地等待被正名的一日──我相信香港人絕對理解《五》紀念死難者,並隱晦表現歷史被掩蓋的冤屈的意義

不過,整套電影沒交代當時馬來西亞的社會制度,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識當地歷史的外國觀眾,看畢大概能理解這是一場被粉飾太平的血腥暴亂;我不禁繼續想像,換作香港拍攝同類題材的電影,該如何聰明而安全地講心中所想,同時讓語境不同的外地觀眾可以理解電影底下的寓意、我們的歷史呢?


3.
《五》以中國傳統戲劇開幕,但唱的卻是馬來語(如有錯請指正🙏🏼),進入第一折,只見一個女孩獨自在課室攪攪弄弄好一會兒,看下去才意識到她在學校被欺凌了,再很久以後才明白主角阿英因為娘惹人(土生華僑後裔)的身份,在馬來學校備受歧視;49年後,跟拿督結婚的阿英姑仔需要戴著頭巾,本名「雪娥」卻要改叫「法蒂瑪」,當阿英乘坐長途車,全車只有她一位女士沒有戴頭巾,連操潮州語的乘客也不例外

歷史事件背後總有著盤根錯節的肇因,相比隱晦的513事件主軸,一般觀眾(包括我)應該較容易理解華人與馬來人在種族、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隔閡與融合


4.
有影評說《五》的節奏慢,當初我是怕怕的(喂),結果又未如我想像中那般緩慢;片中每一個鏡頭都很長,還有很瑣碎的枝節動作,剪掉也無礙劇情發展,但隨著電影緩慢的節奏,現實沉重的感覺緩慢地滲入身體,而且我曾看過某個報道說導演本來想拍紀錄片,不知是否因此先入為主,《五》總散發著一種實地生活的瑣碎感覺


5.
導演前作《南巫》以民俗神怪為題材,今次《五》也融入了類似的元素,例如以斷頭的拿督公神像直白地斥責天怒人怨、人神共憤,並將富有神話色彩的《馬來紀年》帶到現代,觀眾不時看到馬六甲王朝的宰相敦斯里拉南騎著象出現(沒看錯的話,飾演敦斯里拉南的演員兼任的士司機),藉本土傳統信仰及民間故事,帶領觀眾游走於現實與虛幻、紀實歷史與電影創作之間,希望導演繼續這種魔幻現實的特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