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農村旅遊 |店家經營的3大基礎要點

來趣台東今年度與台東地區農村經營主體一同去到休閒農業發展較早的苗栗與台南等地區進行交流參訪,除了看看同樣從事休閒農業的業者在做什麼之外,也藉此機會讓經營主體的接待服務獲得提升與創新的學習典範,共同為台東農村旅遊的推廣而努力。

農村旅遊3大重點提要

l 農村旅遊接待服務能力的展現

l 農村旅遊如何創造農村旅遊的長尾效益

l 農村旅遊服務的彈性化調整

農村旅遊TOP1.接待服務能力的展現

走訪農村社區時,最常聽到的困難反饋都是「找不到人」。台灣社會的缺工問題,日益嚴重,2025年我國更將迎來超高齡社會,所以精簡與最大化提升現有人力,才能應對趨勢變化。

「一個人也可以,沒有幫手絕對不是接待服務差的理由!」

許多農村地區因人力短缺,大部分都是一人作業,但在面對團體旅客時,如何發揮一人接待的力量,將來自於明確的流程設計與不斷演練的接待服務經驗,在這次參訪中可看到以1:20的服務人力,卻能展現行雲流水的操作,令人讚賞,這不單單只是擁有豐富的經驗累積與充足的事前準備(不會中途離場或消失在遊客的視線範圍內),更有明確的「操作技巧」:

1)    每一個環節、動作都確實示範與下達指令,讓遊客不慌張、不迷茫。

2)    主控節奏與步調,讓每個環節預留出彈性空間,卻能掌握全場。

3)    產業知識充足,不讓主題偏歪,體驗感受聚焦。

當然,透過不斷地、一步步的流程優化檢視,把僵硬的接待步驟轉換成自然而然的習慣,也就不必再擔心一個人要如何接待大量的旅客。


【補充】「體驗」較著重於遊客對於「整體過程」的服務感受度,故人力安排與操作流程的順暢之搭配,非常重要;建議接待10人以上的團體,盡量搭配1至2人的接待服務人員,以此類推,但仍可視體驗難易程度進行調整。

農村旅遊TOP2.如何創造農村旅遊的長尾效益

許多人會問,到底該如何進行行銷?但其實經營主體的行銷主戰場就在農村。新鮮的農產生長在樸實、低汙染開發的田野裡,全然呼應了食農教育所說的「從泥巴到嘴巴的直線距離」、「看得到就吃得到」的最佳證明,而民眾透過農村旅遊的親身參與,則是加深對於農村產業的認識與認同,進而促進消費與經濟,換言之,農村旅遊/體驗是農村產業行銷的手段之一。

「旅遊不只有旅遊,有「買」才好玩!」

農村旅遊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旅遊本身,而是讓旅客看到農村的多元產業面貌,但這該如何展現呢?

或許可以從農產品的銷售來著手。農村產業哪裡好,讓農產品為您說話,讓帶有濃厚的「地方DNA」的風土物產,為大家串聯起無數的情感與回憶,不只如此,無論是「吃」或「購買」,其實都是帶有清楚自我意識的行為,我們喜歡吃什麼、買什麼,不單只是滿足口腹,更帶有更深層次的情感交流、認同與支持,故「食當令、吃在地、買農產」,可以說是農村旅遊的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不過,說真的,農村夥伴常會羞於或忘記賣東西給遊客這件事情,其原因大多是覺得農村產品大多為初加工或無加工,「青生生」的就擺在大眾眼前,沒有好看的包裝,也沒有吸引人的文宣介紹,粗醜無比,但最原生態的展現,不正好給人一種安全且無汙染的透明感,也是農村生產者應該感到驕傲的原因。

關於旅遊這件事,「食、宿、遊、購」密不可分,根據旅行業從業人員多年來的經驗,也常會聽到遊客在現場發出「為何沒有農產品可以買?!」的悲鳴,出門不花錢的痛恨,有時候更會變成網路上、甚至街坊鄰居間的「惡評」。


【補充】

1)    賣東西或推銷農產品,並不是件丟臉的事,因為農村正面臨發展困境,因為農產品的產期短、產量少,而無法進入大型通路販售,也較難被大眾在市場通路中發現,也就不具備市場話語權,但若透過農村旅遊的搭配,將自身接待服務場域空間提升與布置妥當,不但可進行遊客的服務接待,也可販售或代售農產品,讓遊客進入到我們的世界,讓他們發現在地產業的特色,即可帶給農村產業不錯的效益。

2)   給農產品一個商品架,簡單且簡潔的規劃及擺飾、標明價格,就能讓農產品有一個完美的舞台,再者,銷售農產品與伴手禮,更是重要的收益來源之一,因為光靠體驗活動、導覽的維運,確實會比較辛苦一點。


農村旅遊TOP3.旅遊服務的彈性化調整

您知道主流市場趨勢正在改變嗎?

人口老化、出生率低,旅遊人口確實在逐漸下降,再加上工商社會發展,我國家庭人口結構變動成家戶人口以2或4人的小家庭為趨勢,而這樣的趨勢最首當其衝的零售業與服務業,因為大包裝、高容量、制式化的商品與服務已不再是市場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精緻、機動性、客製化的商品與服務,而農村旅遊仍屬服務業態之一,故也將直接影響旅遊人潮的到訪。

我們的消費市場正在改變,如何面對2-3人散客?

在本次的西部參訪中,仍較少看到農村經營主體開始專注於這個趨勢進行接待服務的調整與優化,可以發現大家都很習慣的接待團體客,而面對這樣的變化,農村經營主體值得思考,體驗服務接待的流程規劃及空間因應措施,也許是減量減價,又或許是以散併團,甚至是深化精緻,可以從現在開始進行配套措施的規劃,如果現在不行動,5年後依然會毫無改變。


「如果我找不到,那我就不去了」

農村經營主體也會抱怨遊客總是很任性且懶惰,但試想若換個角度、您自己是遊客時的出遊經驗,我想那厭惡的感覺會減少非常多,特別是在現在數位載具、線上資訊發達的時代裡,對一個景點有興趣但在查閱資料後毫無相關的資訊,也沒有人可以詢問,是不是就馬上就會搜尋其他地區的景點了?

這樣的狀況比你想像的還要常見,成為知名景點前,旅客不會那麼有耐心地「認真」找你。與此同時在農村旅遊業者中多為農業生產者且是多元經營模式,沒有時間優化自己的對外資訊,更沒有與旅客來來回回的溝通成本。

面對這種時候,您就會需要一個人或團隊進行地方共同管理及維護,要如何找到這個「關鍵人物」或許應該用更開放的心態與思考、討論,讓更多可行性的方案產出,例如:共管共銷、統一接待窗口、分銷制度等,創新創意的經營模式,將帶來更多未來發展性;同時也要再思考,如何讓關鍵人物維持生計,也就更要回到市場的訂價策略。

延伸閱讀:來趣台東農遊學堂定價策略及分析。


農村旅遊-沉澱反饋

農村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安居樂業」,若生活在這裡的人事物都能正常且永續的運作,並歸結出3個重點與大家分享之外,最後也想在進行2個延伸思考,為建立永續且具有韌性的農村再多一點前進的建議。

農村旅遊的內部競爭是好還是壞,只能說「共好」會更好

近年來開始推動軸帶旅遊,讓農村經營主體進行「互助、互補」,成為最好的合作夥伴,對於旅客的體驗也會是最優良的,經營主體一定有擅長與不擅長的接待服務內容,例如:誰比較擅長導覽,誰家的農產正好盛產,又或者是,誰家的飯菜最好吃,透過互助分工就能互相補強接待服務,面對人力外流、小眾市場的崛起,互助能夠將低成本,互補則能帶來共同效益、共同曝光行銷,不要怕別人搶走你的客人,而是我們互相留下與交流自己的客人,創造雙重收益。

農村旅遊的場域空間需要有基礎的建設及維護

在現代旅遊化市場中,感受度的質感要求一直被旅客不斷的要求提升,也因此體驗場域的環境、基礎設備被視為重要的一環,基本的乾淨、舒服都是旅客體驗重要的一環,如果可以再增加場域的指標系統,更可以省去顧客一直詢問同樣的問題。


更多農村旅遊、食農教育相關資訊歡迎追蹤:來趣台東方格子

FaceBook粉絲專業:來趣台東 Life Chill Taitun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