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6|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上篇】大師專訪—牽猴子共同創辦人王師:一頭栽進電影,花了20年卻越陷越深

raw-image


王師

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帶領台灣電影行銷團隊,業務橫跨發行、行銷,近年甚至拓展開發內容、監製等前期製作,過去成功行銷多部現象級影視作品,如《翻滾吧!阿信》、《看見台灣》、《返校》等,2022年更以恐怖電影《咒》一舉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電影行銷大獎。


現場工作照。(提供/王師)


狼狽作為主題的大學生活,試圖抓回現實感

1978年出生的王師,就他形容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通俗文化的大爆發」,歐美、日本與香港娛樂文化如潮水般湧來,漫畫、電玩、電影豐富了他的童年,涵養了他的成長背景。國中就讀美術班的王師,身邊的朋友或是同學不外乎就是一群文青,記得在一次的期中考放學,他們一群人竟然浩浩蕩蕩地跑到了同學家看《新天堂樂園》,「也太文青了吧!國中生餒!才十三歲!」王師談到自己的青春不禁吶喊。

大學以前,王師的求學階段一直都還算順利,然而上了大學進入了工商管理系所的專業領域,他過去的「小聰明」已經不足以應付當時的課業挑戰了,回顧加上延畢共五年的大學生活,他充滿挫敗。


「我的大學生活絕對是以狼狽作為主題。」


延畢、當兵所耗費的時光,再加上面對過去的同儕已經陸續找到職涯方向的情況,自己好像停滯不前,這股焦慮逼著王師不得不往前走,「覺得我好像應該要重新找回某種現實感。」然而好不容易進入了知名外商工作,卻在短短兩個月就遞出辭呈,那種強烈的抽離感、無所適從的焦慮又朝他襲來,他知道他自己不屬於這裡。他試圖去摸索「什麼才是他所喜歡的事」,喜歡被書香、知識文化環繞的工作環境而選擇擔任誠品書店店員,這才了解到「作為一個顧客跟作為一個店員是兩碼子的事」。


現場工作照。(提供/王師)


職涯上的定心丸,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


直到進入電影行銷圈子,打出成績,王師才安下了心。


運氣不錯的王師正好應徵上了一間電影公司媒體宣傳部門的PR(公關),過去只有在遊戲公司打工寫過新聞稿的經驗,卻意外成為進入電影產業的契機。那並不是一個有意為之的情況,他覺得會去做電影這件事情是跟著一種「想像中可能會喜歡、有興趣」的感覺,因為自己把退路都切斷,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而能不能在這行堅持下去、做出成績,他是想也不敢想。

要在工作上找到成就感,做電影這條路才能拉得長遠。王師對於電影的愛像是刻在骨子裡的狂熱,談論到電影二三事像膝跳反射般,他總是隨時拋出數不清的話題,更可以看見當他在說話時,那樣神采奕奕,眼神有滿腔熱血的樣子。《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這部電影佔據了王師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只是在商業上的票房亮眼,更是他真心喜歡、感動的一部片,在作品行銷階段的當時,他形容自己每天都是以非常雀躍的心情在迎接晨光的到來,「天哪好棒,我要起床了!我又可以為這部電影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以一個當時才入行半年多的電影行銷新人,他自認當時的熱情與企圖心是現今的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的。

《革命前夕摩托車日記》當年不僅破天荒獲得蔡康永在《康熙來了》節目上宣傳,更跨界與雜誌、出版社、電台合作,以非常小的發行規模卻突破六百多萬的票房成績,這樣的里程碑讓王師覺得自己「做電影」這件事應該很有機會,《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成為了他職涯裡一顆重要定心丸。

現場工作照。(拍攝/CREDITS)


做影像這件事不只迷人,更充滿感動

2011年王師與李烈、馬天宗兩位前輩成立牽猴子,專心做台灣電影一直是這群人最在乎的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都沒辦法發財」王師打趣的說。入行二十一年,支持他繼續製作台灣電影的動力每次都不太一樣,也許是票房破億的現象級電影、是口碑取勝的傳世電影,又或者是一部影響力在不同世代都能改變觀眾視野的「那部電影」。

好比說,王師尤其喜歡做紀錄片,即便是劇情片,他也特別會被真人真事改編的題材所吸引,能夠觸動到他心裡的某種連結。王師發現自己對於製作電影的渴望推使他往產業上游的位置來挑戰自己,近年慢慢地也將目光放到監製與劇本開發上,


「可以從無到有把一個好的故事具體化、現象化,讓它產生很強大的跟這個社會或觀眾對話的力量。這個目前來講對我來說是非常令人期待跟興奮的事情。」


在這個邊做邊學的過程中,做影像這件事不只是迷人,更是充滿了「能量」。自稱麻瓜的王師,雖然本身不是特殊體質,卻有數次間接得知他做的這些電影,是有許多意念穿越時空在場的。無論是否能夠感應到,他認為這些事情是非常溫暖的,更因此體會到作品的形成不只是能帶給現世的人們改變,更能夠安慰到無形眾生,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到自己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力。


《南方,寂寞鐵道》首映會空檔中小寐被捉拍的王師。(提供/王師)


現實是市場非繞著創作者轉,請面對它、尊敬它

傳統電影在現代人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不重要,觀影這件事情變得稀有,越來越古典,像是退到歌劇、音樂劇的位置,電影市場中面對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再是電影本身,而是任何能夠占走消費者注意力與時間的東西,例如短影音、Youtube、電玩……等等,這些東西所在競爭的是現代人手中極為有限的「時間」與花在內容上的「預算」。影像創作技術門檻降低、電影與劇集製作規模上的界線開始模糊,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傳統內容行業的界線快速地在消解、重新組合,他們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一個年代。」


然而創作者面對擁有豐富選擇的市場,要在其中成功殺出一條血路,是沒有必勝公式的。王師特別指出,事實上沒有一位創作者能夠將自己完全置身在市場之外,單純以自己能夠做出「好東西」來讓資方買單。創作者必須對於市場、觀眾、科技技術保持理解與尊敬的狀態,否則是極有可能在商業市場上栽跟頭的。

每一個創作者終其一生頂多能夠把一、兩種類型作品做到極致,很多人因為生命缺少經驗,而在擅長的主題上反而出現內容太過薄弱的情況,可能在第一部片子就把他一輩子的經驗說完了,他後面的東西只是在不斷重複第一部所談論的內容,後面的創作像不斷兌水的飲料,到最後食而無味。對於這些創作者來說,年齡不是一個絕對的限制,有沒有用力去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厚度,才是塑造自身作品中內涵的關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CREDITS - 讓每個創作者的名字被看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