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大師專訪—資深配音員李勇:國外的月亮可能真的比較圓,台灣配音環境還要再加油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李勇

30餘年資深配音員、聲音導演、《動漫我要聽》廣播節目主持人以及古典音樂台《聲音表達班》講師,擁有豐富實戰、管理以及教學經驗。曾擔任演員林志穎幕後配音,常任迪士尼動畫電影配音員,如《獅子王》—成年辛巴、《玩具總動員》—胡迪以及日本動畫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霍爾,並以聲音導演身分執導過無數影視作品,澳門影展最佳動畫片《靠岸》、《救援小英雄波力Poli》、《妖果小學-水果奶奶的大秘密》、《夢見》、《貓影特攻》……等知名動畫電影。


倒過來的求學經歷:在美國從小細節看見職場觀念大不同


「一直到三十五歲左右才覺醒,覺得肚子裡太空了。」


李勇高中畢業即入伍當兵,退伍後聽取家姐的建議進入華視訓練中心上配音班,就此從事配音員工作超過十五年,進入職場十餘年深覺自己有所不足,而在35歲之際毅然決然地出國進修,前往美國重讀大學、一探國外影視文化產業的樣貌,返台後又拿了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碩士,前前後後加總起來,重返校園花了至少八年的時間。

李勇所主持的廣播節目《動漫我要聽》數次入圍金鐘獎項(提供/李勇)

李勇所主持的廣播節目《動漫我要聽》數次入圍金鐘獎項(提供/李勇)


李勇在台灣擔任配音員時便時常接到迪士尼動畫劇集 / 電影的工作,例如《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主要角色的配音,頻繁地接觸到這些美國動畫與電影大作,讓他既是充滿羨慕又好奇:「他們為甚麼可以把動畫做得這麼厲害?為何劇情這麼感動人?在全球有這麼大的普及率?會有這麼大的市占率?有這麼多的粉絲?」為了解開心裡的疑問,李勇收拾行囊,下了最勇敢的決定,直奔美國加州大學就讀電影與數位媒體製作,


「這是我想去了解的,所以才去美國念書,我沒有第二選擇:我就是要去學電影」。


在美國求學的李勇,也不忘聲音這條老本行。透過友人的介紹,在當地擔任華語廣播電台的周末主持、偶爾也接接華語廣告的配音工作,這才發現美國對從業人員的規則是非常要求且待遇優渥的。首先你必須由兩個工會會員的推薦才能加入工會—美國SAG-AFTRA(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並且固定繳納年費,這樣才有資格去接市面上主流的廣告,是有半強制力的環境。再來,李勇透過在學期活動與跟班實習中,與來自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交流,一睹美國在重視與對待影視從業人員的細心。就以最簡單的出班伙食為例,工作現場總有人負責張羅劇組的起居食宿,一字排開像自助餐的飲食選擇也令他印象深刻,表示從供餐就可以看出這個職場對工作人員的照顧是很「細緻」的。


配音領班養成之路,背後是恩師王景平的推波助瀾


談到恩師王景平的給人的印象,李勇說「嚴謹、紀律、堅忍、強勢」,這類比較硬派的形容是王老師給人的氣場,身為強勢配音領班的展現。一般人面對盛名與口碑在外的王老師,尤其是菜鳥們,上MIC前肯定「皮皮剉」。

工作現場照(攝於藝昇國際錄音室)

工作現場照(攝於藝昇國際錄音室)


李勇憶起參與電影配音的初期是非常辛苦的,當時的他在漢聲廣播電台做大夜班的值班播報員,白天還要常常跟班,常常是剛結束廣播電台的夜班工作,轉身又到錄音室裡配音。這樣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讓體力不支的李勇就在王老師的班上睡著了。「以我現在的資歷可以深刻體會到這種(行為)是不可以被原諒的:『我覺得你蠻有條件給你機會,你竟然在這裡度辜?(打嗑睡)』 」,這樣的事件在王老師心中烙下李勇工作態度不好的印象。

在一次私下聚會的長談,李勇與王老師才解開彼此的心結:原來他不是不敬業,而是過於勞累、原來兩個人對於配音工作的想像與遠景竟然是如此的契合。有了這次的交談,才有了後來兩人的密切合作,也開啟了李勇配音生涯的另一道大門:「配音領班(聲音導演)」。王老師用力栽培李勇成為配音領班,入行不過幾年就達成的位置,過程中也受過不少關於能力的質疑,而面對這些負面聲浪,李勇做的就是拿出對聲音專業的態度與不斷磨合去尋求解方。


「導演工作,你必須綜觀全局,你必須去把每個角色之間,去安排到符合整個劇情,要知道劇情的走向,要去控制品質的完整,去釐清中間會有哪些情感的發生。」


聲音導演的工作必須與製片、導演多方開會溝通,事前也必須確認作品理念與收集大量的人物設定資料,才能再進到下一步做適合的選角。一個角色可能會邀請兩到三位配音員來試聲,再交給對方去挑選,最終的決定權不在領班身上,而是在製片、導演、電視台、客戶端身上。選角的第一要件並非資歷深淺,而是這個聲音符不符合該角色。李勇在提供試聲人選上也會以他的想法去提一個意外、出奇不意的配音員,看看能不能與客戶碰撞出新火花。「當聲音導演不只是一板一眼地去說話或表演,有時候必須去給一些超乎我們想像的東西,讓大家有驚豔的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REDITS - 讓每個創作者的名字被看見
4會員
12內容數
我們致力協助每位影視創作者的創作與學習之路。 ​ 探索優秀作品、尋找合作夥伴與創作舞台,進修專家大師的課程講座,讓每個創作者的名字被看見!
2024/07/10
我們最早就是在做動畫,從一般廣告開始,慢慢去擴展不同的類型,比如說遊戲、角色動畫、電視與電影的特效……等等,但是越做越專業的情況下,我們就想再去做一些延伸,像是虛擬攝影棚跟虛擬製作,我們找到這些工作項目的共通元素去發展,甚至到後面我們還去做互動設計、沉浸式多媒體展覽與現在時下最熱門的AI生成技術。
Thumbnail
2024/07/10
我們最早就是在做動畫,從一般廣告開始,慢慢去擴展不同的類型,比如說遊戲、角色動畫、電視與電影的特效……等等,但是越做越專業的情況下,我們就想再去做一些延伸,像是虛擬攝影棚跟虛擬製作,我們找到這些工作項目的共通元素去發展,甚至到後面我們還去做互動設計、沉浸式多媒體展覽與現在時下最熱門的AI生成技術。
Thumbnail
2024/07/08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2024/07/08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2024/07/08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2024/07/08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一直到三十五歲左右才覺醒,覺得肚子裡太空了。」 退伍後聽取進入華視訓練中心上配音班,從事配音員工作超過十五年,進入職場十餘年深覺自己有所不足,而在35歲之際毅然決然地出國進修,前往美國重讀大學、一探國外影視文化產業的樣貌,返台後又拿了傳播管理碩士,前前後後加總起來,重返校園花了至少八年的時間。
Thumbnail
「一直到三十五歲左右才覺醒,覺得肚子裡太空了。」 退伍後聽取進入華視訓練中心上配音班,從事配音員工作超過十五年,進入職場十餘年深覺自己有所不足,而在35歲之際毅然決然地出國進修,前往美國重讀大學、一探國外影視文化產業的樣貌,返台後又拿了傳播管理碩士,前前後後加總起來,重返校園花了至少八年的時間。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這是作者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從一開始的困惑到逐漸熟悉的過程,帶有情感和回憶的成長旅程。故事中穿插著生活中的細節和食物的美好,讓人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生活的溫暖。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有時候講話會口吃,考托福口說的時候曾經一個字都說不出來,現在在澳洲當雲端架構師,指導企業設計和規劃雲端解決方案。 同時經營《中途筆記》部落格與 Facebook 粉專,曾受邀至各大企業擔任教練與講師、作品刊登 10 多個媒體。 #海外職場 #跨文化溝通 #雲端運算 #閱讀筆記
Thumbnail
有時候講話會口吃,考托福口說的時候曾經一個字都說不出來,現在在澳洲當雲端架構師,指導企業設計和規劃雲端解決方案。 同時經營《中途筆記》部落格與 Facebook 粉專,曾受邀至各大企業擔任教練與講師、作品刊登 10 多個媒體。 #海外職場 #跨文化溝通 #雲端運算 #閱讀筆記
Thumbnail
  講者: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張武昌(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劉怡君(政大英語系副教授)、張心瑜(臺大外文系助理教授)、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時間:2023.12.1   1.為何學外文:被迫(殖民)、需要(現代化)、了解世界(沈惟敬)、隨時代演進而改變。   
Thumbnail
  講者: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張武昌(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劉怡君(政大英語系副教授)、張心瑜(臺大外文系助理教授)、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時間:2023.12.1   1.為何學外文:被迫(殖民)、需要(現代化)、了解世界(沈惟敬)、隨時代演進而改變。   
Thumbnail
『這學校又不考。』 『某教授不是這樣講的。』 『我當年不是這樣學的。』 『這很理想啦,不過吼,可是吼,但是吼。』
Thumbnail
『這學校又不考。』 『某教授不是這樣講的。』 『我當年不是這樣學的。』 『這很理想啦,不過吼,可是吼,但是吼。』
Thumbnail
單語者是使用或通曉一種語言的人,通常為母語;多語者是使用或通曉多國語言的人,除了母語,還包括其他外語。
Thumbnail
單語者是使用或通曉一種語言的人,通常為母語;多語者是使用或通曉多國語言的人,除了母語,還包括其他外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