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得好 #3】要怎樣才能問出一個問題

【問得好 #3】要怎樣才能問出一個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各位同學,對於這堂課有什麼問題嗎?」
底下一陣沉默是一個蠻熟悉的場景。

不過這可能比脫口秀演員講完Punchline 後沒人笑好一點。

因為講師可以和自己說,大家沒反應可能是在思考,而非不好笑。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在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句話蠻常聽到的就是:
「寫論文要有問題意識阿」「大家要多多提問阿 !」

但我內心的OS是:我的問題就是我就不知道怎麼提問阿 (抱頭)

沒有太多人告訴我,到底要怎樣問出一個問題,然後可以怎樣訓練。

過了很久以後,才在一本書上看到 關於提問的定義

他是這樣定義提問的:問題是現狀與預期的落差。

那時,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問不出問題了」,

因為我不知道我的起點是什麼,也不知道我的目的地,所以問不出問題。

我如果知道我要去高雄,我現在在台北,那麼我可以的問題是:
「我要怎麼去高雄?」,我甚至可以問:
「我為什麼要去高雄?」

提問會誕生在這個差距裡面。

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想對當時困惑的自己說:

「想想起點,想想目的地,想想兩者的差距。」

avatar-img
地平線的沙龍
6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地平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我們會對網路上的陌生人說大實話。從Simmel的理論看來,陌生人不僅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是持續存在的漫遊者,因而形成一種既近又遠的微妙關係。隨著都市化和網路的發展,我們與陌生人的心理距離縮短,卻在物理空間上保持距離。這導致人們在這種環境下更容易坦誠,並對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本文特別提到Adam Grant的《隱性潛能》及Brianna Wiest的《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兩本書都深入剖析了自我懷疑與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與不適。透過這些作品,可以反思自身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行為模式,並學習如何克服阻礙自己進步的心魔。
上次和我弟聊天的時候,他說了句我很喜歡的話 他說:「堅持無謂的完美主義是壓縮自己可以迭代的次數。」
為什麼我們會對網路上的陌生人說大實話。從Simmel的理論看來,陌生人不僅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是持續存在的漫遊者,因而形成一種既近又遠的微妙關係。隨著都市化和網路的發展,我們與陌生人的心理距離縮短,卻在物理空間上保持距離。這導致人們在這種環境下更容易坦誠,並對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本文特別提到Adam Grant的《隱性潛能》及Brianna Wiest的《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兩本書都深入剖析了自我懷疑與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與不適。透過這些作品,可以反思自身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行為模式,並學習如何克服阻礙自己進步的心魔。
上次和我弟聊天的時候,他說了句我很喜歡的話 他說:「堅持無謂的完美主義是壓縮自己可以迭代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