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症候群

含有「冒牌者症候群」共 9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透過作者與好友Alice的對話,以及作者自身的成長經歷,探討了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人際互動及情感關係的影響。作者描述了自己與Alice在職場上的相似之處,卻因成長環境差異導致的價值觀及人生際遇的不同。文章也觸及作者在親密關係的困難,並在文末拋出母親是貴人的伏筆,引導讀者思考關係中的救贖與成長。
Thumbnail
本文透過「傻瓜」與「天才」兩種創作者的對比,揭示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道理。主角是個敢於發表粗糙作品的傻瓜,他在不斷被批評與修改中成長;而他的天才室友,卻因苛求完美,作品永遠被鎖在抽屜,最終放棄夢想。故事的核心在於,創作是一場「邊跑邊修車」的比賽,勇敢行動遠比等待完美時機的天賦更有價值。
Thumbnail
juexingway-avatar-img
2025/09/11
好棒的文章~推推
Or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11
juexingway 謝謝覺行😊~祝福自在豐盛~~
我彷彿中了一記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吹箭,症狀是持續焦慮。直到出社會工作十年的現在,我仍持續在找尋解藥,有時服用「工作狂」或是「成就感」會讓我覺得緩解一些,但副作用是心悸以及「冒牌者心理」。 出了社會,進了外商,「鄉下小孩」這四個字悠悠地砸到了我頭上。
當成就成為枷鎖,當努力換來的只是更多質疑,我們該如何停止與自己的拉扯?這是一場關於「內耗」的深度對話。透過敏迪與周慕姿的真實故事,我們看見了內耗的根源,也學會了轉化的可能。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在自我懷疑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Thumbnail
在自由工作者的生活裡,我常會陷入一個問題:到底該先處理感受,還是先行動?該努力追求目標,還是允許自己放鬆?這篇文章記錄了我裸辭後的自問自答,以及在「行動」與「察覺感受」之間找到力量和平衡的過程。
Thumbnail
裸辭後的第54天,我發現很多焦慮,其實只是因為我把「社會的期待」當成了「真實的責任」。 當我開始關注自己已經擁有的自由與幸福,生活的步調、情緒,甚至認為值得被羨慕的定義都悄悄改變了。 《照見希望》這本書,更讓我能具體的練習,如何轉向自己的擁有,而非關注缺失。
Thumbnail
離職後看似獲得自由,內心卻比上班時更焦慮。不工作的生活,遠比要工作的生活更需要練習。過去總習慣被外在期待推著走,裸辭後才發現,這是一段找到「自己期待自己成為什麼」的練習。
Thumbnail
👋 這是我裸辭職後第35天的紀錄。 一場沒拔成的牙,讓我發現我其實不是在生氣別人,而是在懷疑自己。 從上班族到自由工作者,比想像中令我不安,但也讓我體悟到——我有多懷疑自己,我就可以有多強大。
Thumbnail
達克效應 主要描述兩種現象: 能力不足者過度自信: 能力較差的人,因為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洞察力,反而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覺得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優秀。 能力較強者低估自己: 在某個領域非常專業和有能力的人,可能會低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甚至產生「冒牌者症候群」,覺得自己只是僥倖成功。
Thumbnail
常見的談判卡點 1.「夠了就好」的心態:源自不配得感,讓你在談判中不敢爭取。 2. 害怕衝突與被拒絕:導致默默接受不合理條件。 3. 假裝成另一種人格談判: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反而無效。 4. 無法安靜等待:急於開口讓自己失去準備空間。 5. 討好型人格:忽略自己需求,過度在意他人反應。
Thumbnail
5/5華頓商學院的情緒談判課
謝小竹-avatar-img
2025/07/19
很用心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