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注意雙腳的狀態,邊從啟天宮慢慢走向台北天后宮;看著導航,邊思考,「怎麼從來沒有印象那裏有間媽祖廟,不就是一條商店街嗎?」
到了目的地之後才發現小時候其實是有印象的,或許是因為外觀跟一般宮廟實在很不一樣,所以才沒被確實記錄在腦海中。
不注意,就看不出來的台北天后宮
除了外觀的驚喜,參拜過程亦有驚喜......
建立時間:1746年(大清乾隆十一年)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號
源頭:未知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龍邊龕觀世音菩薩同祀註生娘娘、太歲星君,虎邊龕關聖帝君同祀文昌帝君、孚佑帝君、華陀仙師
二樓玉皇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托塔天王,王天君
一樓龍邊:地藏王菩薩,弘法大師
一樓虎邊:福德正神,虎爺
宮內目前有六個香爐,其中地藏王菩薩與弘法大師共一爐;福德正神與虎爺共一爐。比較特別的是,雖然玉皇殿是在二樓,但廟方規劃依然要先參拜玉皇大帝,因此,玉皇殿會是參拜流程的第一站!
參拜流程
1746年(大清乾隆十一年),在當時的番薯市街(今貴陽街一段)興建新興宮,1813年(大清嘉慶十八年)的時候發生火災,1825年(大清道光五年)進行重修,與龍山寺(1738年,大清乾隆三年)、清水巖祖師廟(1788年,大清乾隆五十三年)合稱「艋舺三大廟門」。
日治時期日本的皇民化運動,要求廢除寺廟,並改以神社進行祭祀,且於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因為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遂將新興宮拆除,信眾便將神像法器暫供奉於龍山寺後殿,新興宮於此走入歷史。
日本真言宗(東密)的始祖「弘法大師」空海是唐代留學僧,在當時的長安青龍寺學習真言密教,後來返回日本即創立真言宗,對日本的佛教發展有極大貢獻。
日治時期,因為皇民化運動,因此「高野山真言宗」來台弘法,於1910年(日明治四十三年)在西門町建立「新高野山弘法寺」。
而在二戰結束,臺灣歸還,日軍撤退之後,原本弘法寺的空海神像被留在臺灣,而原址則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接管。
後來原址改為天后宮時,並沒有供奉空海神像,後來是頭人黃慶餘先生受到托夢指示,方將空海神像供於左側偏殿,並於1968年(中華民國五十七年)落成。
從1973年(中華民國六十二年)開始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與東京別院會在每年年底派遣僧侶進行朝聖裡佛法會,這也算是全台媽祖廟中一項非常與眾不同的特色。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台北市教育局將寺院建築轉給新興宮使用,雖然中間發生不少爭議,但在行政訴訟之後,即確立新興宮遷址原弘法寺的正當性。
1952年(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媽祖指示將廟名改為「臺灣省天后宮」,當年年底因遭附近火災波及,後又於1959年(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募款重建,再更名為「台北天后宮」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