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是電影關鍵的元素,在愛情片入面,追求真愛的過程顯然是扣人心弦的一環。不過真愛何時出現?個人覺得最荒謬的一件事,就是「真愛」二字讓人覺得「不會變改的永恆」 ( Born to love you ),發覺身邊那個不是真愛就早晚要換一個,很少會想到身邊的另一半將會「變成真愛」,這樣說是一個抽像的過程,老套說話便是「婚姻是需要包容,二人關係是需要磨合」。導演改出66稿,當然除了資金的問題,劇本本身最後也編出了一段「出色的愛情經歷」;短短兩小時向觀眾講一對情侶五、六年間的轉變,編劇上顯然有難度將倆人相處的關係及生活上的變化呈現。另一邊廂,現代電影帶給觀眾娛樂,但不要忘了一點,觀眾坐在放映院裡面將心神交托於電影的時候,我們也是在尋找出對自我的共嗚和反思,這是無可否認的;也是 Blue Valentine 的編劇處理人物幾年間的關係與如何講故事給觀眾帶出到強烈的感受。
Blue Valentine 裡面一對情人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但編劇的功夫,雕琢一番又有可觀性可言。要做出二人關係相處在幾年間的變化有難度之餘,剪接上形成的節奏又是另一種可以增加對觀感的反應。如男主角一直以來他固有有愛情態度就是對老婆兒女好就足夠,但何為「好」?人就是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態度,編劇上不斷用生活支節的敍事手法,一筆一筆刻畫角色個人強烈的立體形象;例如主角家中的狗發生意外的一段,敍事及剪接上帶出很強烈的感覺,究竟男主角怎樣去處理這件事情,對女兒怎樣作出交代,對妻子又怎樣安撫她的心情,當然戲入面就是男主角對妻子提出一個性愛娛樂的周末,這亦都是其中一個筆跡刻畫男主角的想法、反應映照出他的角色性格。所以觀後覺得 Blue Valentine 的生活點滴的編劇敍事手法獨到之餘,又有另一種的厲害。
論二人的故事,從婚前看,男角對女角一見鍾情 ( 極為老套,但最重要「受」 ),他們發生關係,不久女角懷孕但孩子卻不一定與男角有關係,但他願意付出了愛的包容,決定與女方結伴。一個女人對將來婚姻家庭的期盼,總希望由一個負責任和有安全感的男人開始,眼前有那樣願意的男人為此付出,當然心受感動,亦對大家的關係心存希望;而男人每日緊守自己的職責崗位,每天掙錢,建立家庭,是良好的第一步。
曾經站於一個男人深愛他的女人角度想過,如果女方問:「你喜歡我什麼?」男回答︰「不要問,人是會改變的。」人當然是會改變,但這一句說話是指,就算一個男人愛定一個女人,深信自己的心只屬這一個她,會改變的還是指女人 — 她們會對另一伴的要求有轉變;如果男人一直滿足於兩人關係發展的其中一點,既卻步不向前看,不為家庭改變與付出,這樣便會形成從女人角度的看法 — 「容忍有個限度」。
Blue Valentine 裡面的男主角,最失敗的是心志成長不足,書沒讀好,對於己身工作態度沒志氣可言;而女主角是受教養,在大學修醫學,對自己職業生涯有抱負的。他們一開始的價值觀已經不一樣,結合他們的關係就只因為發生了關係。年長一輩的人看這部片,應該看到一點,就是常常提醒後輩,學歷和家庭成長的背景對於長遠來說是非常關鍵,但後輩往往就繼續朝「愛是盲目的方向」去愛對方 ( 即是靠「有feel」)。這樣的出發點,男人還不爭氣,心志對比一個事業女性簡直差天共地,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等得就是希望男人改變,為她改變,為這段情改變,為家庭改變,為成為真愛改變。可是一直等的她,在感到前路茫茫的時候還是會返回現實地打算,容忍是有限度。
看 Blue Valentine 的感覺是,離開影院後覺得這部片很討厭,因為將婚姻的醜陋一面放上銀幕,所指的醜陋是不再表露期盼、幸福、安穩,而是後悔、憂慮,找錯伴侶的感覺;但是正正是故事講得深刻,剪接再加強婚姻前後的對比,令我到完場覺得影片做到完全豐富了觀眾付出的精神,影片不再只奉獻片面娛樂,觀眾得到深思才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