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玄:賴和的最後一場醫學校同學會:聽醫生,話一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第二回同學會就在該年於彰化高賓閣展開,共有十五人齊聚一堂。


照片一

醫學校校友出席彰化高賓閣第二回同學會(杜聰明、詹作舟、賴和等)合影(昭和16年2月2日)。

醫學校校友出席彰化高賓閣第二回同學會(杜聰明、詹作舟、賴和等)合影(昭和16年2月2日)。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好久不見了,聰明兄、阿川兄。」賴和端起酒杯,「畢業了這麼久,終於辦了第二次的同學會,能再見到在座各位老同學實在是開心啊!敬一杯吧!」

「是啊!距離我們從醫學校畢業,已經將近30年了,時間真的過很快呀!」詹作舟也連忙端起酒杯回敬。


照片二

詹作舟、賴和等人醫學校學生時期合照(明治、大正年間)。(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詹作舟、賴和等人醫學校學生時期合照(明治、大正年間)。(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大家的小孩也都長很大了,接下來老的是我們囉!」杜聰明乾了一杯。「對了懶雲,還記得我們某一年寒假,直接從臺北總督府醫學校走回彰化老家嗎?那時候真得很瘋狂啊!」

「當然記得,真的是很青春啊!學校裡能遇到像你這樣,明明有火車不搭,偏偏要用走路的,給自己找麻煩的人,大概就只有你了。而且還是陪我回彰化老家呢!不愧是同窗知己。改天也應該陪你從醫學校[1]走回淡水老家,現在這個年紀也只走得動這段路咯!」想起年輕時的瘋癲,賴和不禁莞爾一笑。「還記得第三天中午,你的朋友順三君得知你經過頭份,還跑來迎接我們,並慰留我們住他家。真多虧你人脈廣,又有名氣,否則還真不曉得晚上要睡在哪裡呢!」

「謙虛了啦!你比我和阿川兄還小,卻跟我們念同一屆的醫學校,這才是真得厲害。」杜聰明搔了搔頭,不好意思地說。

    「你們這樣互相吹捧,那我怎麼辦?身為年紀最長的,跟你們念同一屆就不說了,身為彰化人還很不夠意思的沒有陪你們一起走回自己的老家……」詹作舟突然插話。

不等詹作舟把話講完,賴和趕緊接著說:「阿川兄,您千萬別往心裡去呀!你知道我們從小就是至交,一起在黃倬其先生開的小逸堂私塾上課,要說我們是青梅竹馬也不為過。只能說黃夫子教得好啊!我們才能有現在對於漢學的深厚根底。」

「實在是很感念黃老先生呀!可惜他過世了。」詹作舟感傷地說。

「至少當年黃夫子帶領的我們這屆同學,個個都很優秀啊!還記得我們不久前辦的『小逸堂晉一會』,那還是我們第一次的同窗會耶!」賴和說。


[1]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於1899年,位在臺大醫院現址西側,直至1936年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正式成立醫學部,才併入其中。


照片三

小逸堂晉一會紀念攝影(昭和15年12月28日)。(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小逸堂晉一會紀念攝影(昭和15年12月28日)。(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以為醫學校3年前才辦第一次同學會,已經很晚了,想不到你們的小逸堂同學會     才辦第一次!」杜聰明笑著說。

    「聰明兄,可別笑我們啊!人總是老了才更懷念起過往的朋友,我們第一次同學會能湊到11個人來參加,已經實屬不易了啊!」賴和看著詹作舟說。

    「距離我們上次坐在小逸堂私塾一起上課,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能夠再碰面,非常開心呀!還記得會後,我還寫了幾首詩賦留作紀念。」詹作舟接著說。

    「阿川兄實在有心,念幾句來聽聽吧!」賴和期待地說。

    「當然好,讓我回想一下。」詹作舟思忖了一會兒後,吟道:「容易流光又一年,忝為東道此開筵。同人正喜閒身健,若輩應教豪氣連。」

    「原來同學會正是阿川兄舉辦的呀!果然是重情義之人。」賴和說。「講到文學,十多年前我寫小說〈蛇先生〉,也有把聰明兄您寫進去呢!」

    「你是怎麼寫我的?」杜聰明詫異地問。

    「畢竟您是時下的藥物學專家呀!」賴和慢慢解釋。「結尾寫道:『世人在痛惜追念蛇先生的時候,那西醫的朋友,化驗那秘藥的藥物學者,寄到了一封信給那西醫。』那個藥物學者指的就是你呀!只有你是同時精通蛇先生的『漢醫』,以及作為現代醫學主流的『西醫』!」

    「哎呀!可別這麼說。畢竟漢醫能夠流傳幾千年,西醫能成為近代醫學的顯學,一定都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唯有透過科學的藥理研究,才能明白中西醫的箇中道理。」杜聰明羞赧地答道。「話說懶雲君、阿川兄,你們最近還有其他創作嗎?」

    「最近又只能回去寫古典漢詩了。」賴和舉起酒杯,啜了一口。「不過,雖然是用舊文學的文體,寫的東西還是我們平常的所思所想,沒有受到文體的束縛啦!話雖然是這麼說,但自從1935年發表了〈一個同志的批信〉這篇文章後,就沒再提筆寫作了。」

    「我的話,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寫詩、吟詩,只要還能創作,我就會繼續以詩來遣懷,寫到提不起筆為止!」詹作舟緊接著振奮地說。

    「阿川兄的文學觀實在是令我敬佩呀!不像我近幾年疏於創作,也就把之前寫過的小說,拿給李獻璋編《臺灣小說選》、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而已。」賴和回應。

    「你們倆在文學上的成就早已遠高於我了,文學啟發的是人民的智識,帶領臺灣人民的去追求平等自由。哪像我只會鑽研藥物,能幫的就只是少數人而已。」杜聰明把最後一點酒倒給了賴和。

    「多謝聰明兄的賞識!」賴和高舉酒杯,爽快地一飲而盡。

  日後,賴和來不及看到戰爭結束,便因心臟病發而過世。戰後,詹作舟遭到逮捕,坐了好幾天的黑牢。杜聰明從此埋首研究。

    賴和、杜聰明及詹作舟在題名簿上簽了名後,一起走出高賓閣,互相擁抱、話別。沒有人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同學會。



★人物介紹

賴和(1894-1943),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出生彰化,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其作品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而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16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1917年6月在彰化建立「賴和醫院」。1918年2月前往廈門,在鼓浪嶼租界的博愛會醫院中任職時,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

1941年12月8月,珍珠港事變當天,第2次被捕入獄,在獄中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 殖民地下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1943年1月31日逝世。

 

詹作舟(1897-1980),本名詹阿川,字作舟,又字臨川。出生於彰化市,總督府醫學校畢業,於臺中病院實習三年後,於永靖街開設生春醫院。日治時期即開始創作漢詩,參與興賢吟社聯吟活動。1950年因受「興漢同盟」案牽連,被逮捕九十天。1955年加入彰化應社,1959年成為興賢吟社社長,直至過世前持續創作漢詩不輟,題材多元,時政、景觀、地方選舉、行醫、詠懷都被寫入詩中。

 

杜聰明(1893-1986),出生於淡水北新庄仔。為臺灣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殊榮的第一人。戰後歷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任院長、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等職。與高雄地方要人陳啟川先生合作,創辦高雄醫學院,任院長多年,對於醫學研究、醫學教育、醫療行政及培育科學人才,貢獻甚鉅。

 

★轉譯研發團團員簡介 

林立玄,生於臺北,長於城南,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就讀於成大臺文所,逐漸南漂。耽溺文字、熱衷寫作,一有閒暇便是旅行,故文章皆斷簡殘篇。碩士論文寫城南地方書寫,也算是合理自己的旅行之必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關於臺日交流活動的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參觀不同學校、寄宿家庭和觀光景點的情況,並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互動和美食體驗。
    Thumbnail
    今年是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30年冥誕,也是賴和文教基金會成立30年。2005年,有一群大學剛畢業的研究生、住院醫生,以賴和的作品寫歌,組成了一個「鬥鬧熱走唱隊」,出版了《河:賴和音樂專輯》。這群成員各有非音樂領域的專業,在教育界、醫療界、影視界,今年鬥鬧熱走唱隊2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王紹凱跟同屆同學們到的時候,這些畢業隊員們紛紛驚呼,又多了數員戰力,此時三屆槍哥在場,他們對於下午要在學弟們面前的操演更來得有信心。在放飯時便已經在昔日社辦的小黑板前做走位圖。他們沒有午休歇息,是直接在訓練場上練習起來,因為時間有限,他們也不想在學弟們面前丟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烈陽依舊的五月天,思本大學上的中央大道熱熱鬧鬧。隨著國內疫情趨緩,諸多活動開始復甦,台湾此時真是迥然於世界。思本大道上的帳篷已經陸陸續續有著儀隊進駐,大家都憋壞了,見到他校老朋友都要多聊聊這些日子以來的憋屈。開幕式上思高与伽高兩所學校校長皆蒞臨,由主席宣布今年思儀盃開始,便是由特約藝文團體先上場表演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To 林媽媽(不知道目前哪個分身) 在您生病的十餘天裡,相信您安心養病,都沒有上網關心時事,也都沒有一直發文跟刪文,容本蛙提醒您一件事,台灣發生長榮大學女學生命案。 現在政府相關單位~特別是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暴力犯罪絕對「零容忍」,您認為cMoney能包庇您多久。 呃,台灣證券版「24個比利」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8 #好友來訪 化療後,在家中靜養,讓身體復原,三個月後繼續接受三次化療。這段時間在家休養,減少外出、活動。感謝仍有很多關心的好友前來探望。昨天四十多年前同事,林澄杉校長來寒舍,帶來關懷和祝福,十分感動。因為他自己也正與病魔奮鬥中,每星期洗腎三次,年紀還大我十
    Thumbnail
    這是關於臺日交流活動的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參觀不同學校、寄宿家庭和觀光景點的情況,並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互動和美食體驗。
    Thumbnail
    今年是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30年冥誕,也是賴和文教基金會成立30年。2005年,有一群大學剛畢業的研究生、住院醫生,以賴和的作品寫歌,組成了一個「鬥鬧熱走唱隊」,出版了《河:賴和音樂專輯》。這群成員各有非音樂領域的專業,在教育界、醫療界、影視界,今年鬥鬧熱走唱隊2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王紹凱跟同屆同學們到的時候,這些畢業隊員們紛紛驚呼,又多了數員戰力,此時三屆槍哥在場,他們對於下午要在學弟們面前的操演更來得有信心。在放飯時便已經在昔日社辦的小黑板前做走位圖。他們沒有午休歇息,是直接在訓練場上練習起來,因為時間有限,他們也不想在學弟們面前丟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烈陽依舊的五月天,思本大學上的中央大道熱熱鬧鬧。隨著國內疫情趨緩,諸多活動開始復甦,台湾此時真是迥然於世界。思本大道上的帳篷已經陸陸續續有著儀隊進駐,大家都憋壞了,見到他校老朋友都要多聊聊這些日子以來的憋屈。開幕式上思高与伽高兩所學校校長皆蒞臨,由主席宣布今年思儀盃開始,便是由特約藝文團體先上場表演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To 林媽媽(不知道目前哪個分身) 在您生病的十餘天裡,相信您安心養病,都沒有上網關心時事,也都沒有一直發文跟刪文,容本蛙提醒您一件事,台灣發生長榮大學女學生命案。 現在政府相關單位~特別是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暴力犯罪絕對「零容忍」,您認為cMoney能包庇您多久。 呃,台灣證券版「24個比利」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8 #好友來訪 化療後,在家中靜養,讓身體復原,三個月後繼續接受三次化療。這段時間在家休養,減少外出、活動。感謝仍有很多關心的好友前來探望。昨天四十多年前同事,林澄杉校長來寒舍,帶來關懷和祝福,十分感動。因為他自己也正與病魔奮鬥中,每星期洗腎三次,年紀還大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