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造星時代末的禪位之舉,林宥嘉《王 Love, Lord》專輯樂評,一段以愛為名的崎嶇之路

raw-image

時間是空間之外的另一種維度,就現在看來,它既看不見也碰不著。你會如何形容那無形般的存在?或許單看一個人從年輕充滿才氣與一身傲骨,到如今總是「為他人」的舉動可以端倪而出。

那麼同樣也無形的「愛」呢?林宥嘉把它化身為「王」,用既有魅力又感威嚴的方式,呈現在這近乎自剖的作品中。印象深刻《王 Love, Lord》專輯裡有一幕編排,那是用音樂構築畫面,進而帶入情緒的段落,它出現在〈白〉和〈我不是神 , 我只是平凡卻直拗愛著你的人〉兩首歌之間:



〈白〉自中段以後進入音樂噴張、情緒難以收拾的器樂交雜過程。伴隨死生、愛恨等巨大命題,呈現出過往林宥嘉作品中少有的極致混亂。這時撥著弦的尼龍吉他聲冷峻而入,乾淨的空間中沾染一片肅殺的寧靜,似乎以更龐大的力量掃除了前面障礙。〈我不是神 , 我只是平凡卻直拗愛著你的人〉開頭的威壓,告訴我們王來了,他很平靜地走來、高不可測,令人敬畏,嘴裡卻唱著自溺的愛…

出道十七年,卻用了一半以上時間等待《王》的誕生,滿載著各方樂迷、華語音樂圈的期待,無非想一睹那位受音樂所愛戴的無冕之王,再一次用音樂,讓聽眾臣服。然而這次卻主動禪位給了「愛」,攤開原先的內心壁壘,並在分眾市場上試圖找出最大公約數的音樂作品放在專輯中。

在那段時間,自剖我們收到了,專輯的平衡性也有了各方指教,但少提的是,比較過往作品的細節與編排,會發現這可能會是一場精心編排的縝密舉動,與以往敢於觸及極致的藝術表現並無背道,只是這次對聽眾與以一般流行音樂作品看待的評論者來說較難被理解,而深覺失衡。不過王的領導、統御不就是擁有如此有深不可測的魅力在其中嗎?

本篇試著透過整理各方角度,並分享另一新方向來詮釋這張屬於林宥嘉的自剖之作。


在極端與失衡間危走鋼索的自剖之作


一般來說,我們能從一張張誠心之作中發現創作者對生命、生活的不同體悟,一起追隨的聽眾也用這些音樂見證著自己的成長。然《王 Love, Lord》專輯從上架之初因各方期待引起音樂圈一陣轟然躁動,過程經歷一段正反兩極的技術與藝術性討論,到如今平靜地發揮著影響力。眾多樂迷、樂評都認為林宥嘉歷年專輯以維持作品走在特立獨行與主流作品間的平衡著稱,但這次《王》專輯對不少人來說似乎已瀕臨崩潰,朝兩端奔去。不過殊途同歸地,仍都會回到情感層面,給出個人直觀的正向回饋,可見樂迷不棄。

然,究竟要成為獨特的創作者,還是一位偉大的歌手?這是在林宥嘉總是受眾人愛戴時,旁觀者時常會去臆測的一件事。以他身處的年代與其得天獨厚的嗓音,自然會走向後者,然而他似乎不甘只想成為一位歌手,音樂生涯這些年也不時聽聞他對音樂作品的堅持,與王治平、陳珊妮等製作人交手,產製過程幾經推翻、重製更不在話下。

不要給自己標籤,也不要給別人規範,愈少這些東西,做出來的完整度才高,也更純粹一點。」其實曾在EP《口的形狀》發行時的專訪中,林宥嘉就明確點出自己不願刻意做太主流的歌曲。[註1]

自當完兵,重返樂壇後發行迷你專輯開始,他的作品便轉向了不同的風貌。不僅作品主導程度大幅提高,也開始邀請當時所謂獨立音樂圈與國外音樂人進行合作,加上漸臻成熟的製作與豐沛的創作力,讓他除了音樂如量身打造外,作品概念上也想掌握,以符合當下想傳達的訊息。

2014年是一個分界線,準備大展拳腳的他,兩年過後的《今日營業中》正是他證明自己的時候。確實佳評如潮,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異議,然不可否認,仍有許多作品進駐人心,並在當屆金曲獎再次問鼎華語歌王,與首度入圍年度歌曲。證明自己的過程,往往也會放大吸收他人給予的回饋,雖然金曲再次失利不確定影響程度多寡,但無可厚非那時也是他步入婚姻,有了重要他人的開始,進入一段充滿未知、不確定與創作時間、空間受擠壓的日子。

當時我每天都陷入低潮、各種負面噪音入侵心理:『你就是比不過別人、你就是在浪費時間。』」不管是在聽歌會上,或是在近期的專訪中都會提到這八年來內外壓力造成的生心理疾病。[註2]

不過他卸下了,具體緣由他提到從「感恩」開始,發現證明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而從「成就自己」到「為他人」的急彎過程,反應在作品的製作、音樂嘗試與專輯編排中,是否過猶不及而導致失衡?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認,《王》這張專輯是他目前生涯中絕無僅有的自剖之作,讓愛成為主宰與自己切身相關,想用力傳達自己在這段過程感受到的極端壓力與幸福。說實在,音樂表現的情緒落差與大破大立的君王並無二致,就目的來說已做到最好,只是在形式上人們對於大徹大悟的經驗多寡不同,在音樂呈現上形成不同看法是否會失去原先用意?無非再次讓宥嘉成為走上鋼索的人。

不過跳脫來看,筆者覺得於林宥嘉而言,只要能做到不再「嘔血式」的創作,這張專輯就能起到生涯中的正向意義,為別人之外,這會是為自己最好的舉動。那麼任性、私密一些,在所難免。


用曲序領導內心極端兩側,冷峻與溫煦間的平衡思考


林宥嘉除了眾多傳唱金曲為人所知外,其實細觀過往每張作品幾乎都有細心打磨的痕跡。我們可以先簡單回顧過往專輯找出特點,並試著定義《王 Love, Lord》專輯面對到怎樣的必然課題,最後再舉專輯中極端兩側的作品來做比較,就會發現專輯可能有其特別的藝術性。

不可否認,前五張專輯的重量橫亙許多人的青春,也塑造了林宥嘉在華語樂壇的清晰輪廓。從《神秘嘉賓》推出不少符合「迷幻王子」的作品驚喜出世以後;《感官/世界》以五感為概念出發,至今都仍能感受得到他勾勒出那迷幻斑斕的世界,堪稱歷來最好一次企劃呈現;《美妙生活》是他離華語歌王與華語最佳專輯最近的一次,將無形的生活用一幀幀的畫面劃出一片理想的幅員,可淺解、可深究的主題相當引人入勝;《大小說家》猶如全才的藝術家,直接架空了年代與選擇當代曲風,有著很強烈的敘事風格;而到了《今天營業中》則用限縮的空間去記錄時間帶來的個人體悟與情懷。

過往專輯給了明確的主題空間,每個人都會先有既定的想像認知後,再用作品來製造驚喜突破。很難想像,《感官/世界》在描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觀性時,最後選擇用〈感同身受〉客觀與宏觀視角來解構「這麼多人在寂寞 就沒有人寂寞」一事;《美妙生活》在首尾呼應的〈自然醒〉和〈晚安〉的「日常生活」架構底下,擁有許多痛苦記憶,但也因為有了這些不凡的過去,才有了安穩生活的現在等。這些作品讓過去的音樂總能給予聽眾必要,同時與宥嘉維持一定距離的陪伴。

而《王》呢?「愛」確實主題明確,不過延伸的空間廣袤,是一個既讓大家熟知,卻各自有著不同想像的模糊概念,因此選擇帶進自身對愛的歷程做為著力點。但大部分聽眾仍會以個人聽感為主、了解概念為次,自然就會少了探詢作品隱含醍醐味的動力。


理解《王》專輯需面對的課題以後,接著試舉兩段專輯內容來做比較,似乎可以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結論。

第一是專輯開頭從〈Do I Still Loathe You? 恨裡受罪〉到〈懲罰〉;第二則是近結尾的〈Drawing 畫名字〉到〈一家人相親相愛〉,兩段落共四首歌。



前者以男女雙聲低語,僅錄音聲為底來營造詭譎不安的氛圍,串接整張專輯情緒最澎湃的〈懲罰〉,用音樂證明讓人不悅、情緒痛苦的感受為何。兩首歌詞設計上也刻意走偏鋒,〈Do I Still Loathe You? 恨裡受罪〉歌名用了比討厭(hate)還更讓人噁心的”Loathe”,歌詞中會發現,它在說:比起別人的討厭,自己給自己的厭惡會更為嚴重。但在回應「Do I Still Loathe You?(我還厭惡你嗎)」時,自己卻又說: 「I do but I can't.(是的,但我不能[厭惡你])」這裡的「你」依據語境應該是和自己對話,原來自我懲罰不僅來自厭惡自己,還有想自我救贖的自己。



而〈懲罰〉歌詞更加張狂,偏要用違背情理的字句,如: 「有根煙囪 逆插在喉嚨」、「最好你也不樂見我 甚至要親口祝我 不好過」等,明顯意有所指,卻需超譯的內容;誇張的動作,如: 「就算你大發慈悲 要還給我一次虔誠的下跪」;並在動詞與形容詞上刻意選用生難字詞,如: 「要聞著腥紅」、「反芻我」增加人理解意象的難度。兩首歌在表達上都做出反差卻費解的舉動,並非大多數人所認可「華語歌詞用詞精準、意味深遠」的好作品範疇。其實在眾人討論關於〈懲罰〉的聽感平衡問題上,也都有著「明顯加工」的痕跡,於其他專訪中,林宥嘉也有提及,比起演唱會現場的〈懲罰〉,錄音室中更加大了戲劇張力,在他和製作人都喜愛的另類搖滾中,找到最適切的平衡。[註3]

相比之下,〈Drawing 畫名字〉、〈一家人相親相愛〉兩首歌刻意「從簡」成為明顯對比。專輯後半段轉包容、信任與承諾,〈Drawing 畫名字〉錄下用搖搖筆在紙上簽字的聲響,既童趣,背後又肩負「責任」的手筆;〈一家人相親相愛〉則用著早期華語歌中較直白的用詞,一如: 「麵裡有蛋有豆芽菜」、「我的小孩全都笑歪」等。林宥嘉在採訪中亦有提過,作品希望是孩童也能理解的內容,音樂聽來也要輕鬆無負擔。



當把最極處的兩者併排在一起時,就能明顯感受到作品所指涉的心境有著翻天覆地的不同,打個比方,〈懲罰〉用字如同尼采的哲學思辨,需要在背景資訊充沛的情況下才能體會「懲罰自己」的意義;〈一家人相親相愛〉則如同迪士尼動畫裡的趣味獨白,不用過多的資訊,光從文字便能明白愛是什麼。

這兩首歌,正好都出自於陳信延與林宥嘉兩人的合作。林宥嘉並非第一次填詞,而詞人陳信延更寫過不少出彩的作品,如:〈神秘嘉賓〉、〈早開的晚霞〉、〈浪費〉等。過簡或過於繁複都會與該時代的閱聽眾作出區隔,而會做出如此反差的作品,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為了專輯整體呈現的藝術一途,去加強宥嘉在人生起落過程的劇變性,這樣兩首歌不僅在內容和音樂上,就連呈現形式上都遵循了創造落差的概念,成為一個純為藝術服務的極致之作。相反地,也證明作品較不適合以單曲形式打出,必須要整體段落聆聽才能完整體現該作品的價值與可貴性。

從專輯中四首對比最大的作品來看,它極可能是刻意將聽感跨越幅度加大,不管在音樂製作、歌詞呈現上似乎都有意往極端兩側靠,以挑戰林宥嘉在專輯上的平衡感。但這於純粹聽歌的樂迷而言,可能會因較難感同身受,或資訊量過於龐大而頓感失衡...(待續)



參考文章

[註1]封面人物:林宥嘉 主流糖衣下的大思想家-美麗佳人

[註2] 【GQ HYPE】用音樂與不同的個體對話,林宥嘉:「我想與開心的人一起開心,跟難過的人一起難過。」

[註3] 讓「愛」成為主宰生命的《王》聽懂林宥嘉的第6張專輯-阿P聊音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循聲入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