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當島民:臺灣島嶼人的身份認同

avatar-img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Learning to be an islander/學習當島民 2019年春天入學台師大台文所,我以為自己是在學習關於台灣文學、語言、文化研究的相關方法,到了2024年暑期,透過比照社會人士自費旁聽的一門台灣研究方法課,發現了還有一個更顛覆性的學習主題,那便是,如何當一個島嶼之民、擁有島嶼視野。 我讀台文所的心態,是盡可能地拖時間,讀越久越好,但終究還是得畢業;半百熟齡後才意識到「當島民」需要加強學習,恐怕,就成了一樁餘生的課題,只要還活著就畢不了業。 在台灣島嶼首都出生的我,身份證開頭的英文字母是A,同樣在首都出生的小弟卻是Y字頭(這給了我很好的基礎,騙小弟說他是撿來的--和我同世代的人,有誰家的老么沒被兄姊們騙過是撿來的嗎?),通常不求甚解的我,直到2024年才從北投人的口中得知,Y是特別編號,專屬於北投、陽明山一帶出生的人。 在受教育過程中,受到大陸型思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一直覺得台灣是個小島,只是,真的跟來自更小更小的島人接觸過、多到一些更小島的嶼地稍做停留後,便又發覺,台灣本島又嫌大了些,於是足以把自己想像住在大陸塊。 想當一個合格的島民,有什麼樣的具體認證指標嗎? 光是要能夠在海裡游泳、潛水,就可能讓90%以上的台灣島民不合格了。 如果還要有行船、甚至造船的能力呢?(有極少數社區大學,開過造船課)又會再從比例甚少的人之中,刷掉更大部份的人。 尤其,台灣島不只有海,還有數量和比例超多的高山,於是只是用親海與否做為島民指標,也不夠充分,相較於週邊小小之島只有2~400多公尺的山,要做一個合格的台灣島民還得具有親山的知識與能力,才有辦法「山海通吃」,而不是只吃山或只吃海。 除了素食者以外,大部份台灣人最容易及格的項目可能是「吃山產」&「吃海產」吧!只是,這樣的島民指標又嫌太低,稱不上指標了。 想要學習當島民,主要是想擁有一種名實相符的生命狀態。 想要在餘生裡,有機會在一種名實相符的狀態裡,逐漸釐清: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個人,又是怎樣地活過了我的今生今世。 假如一輩子都沒機會認知到自己是島民(卻又活得很不島民)也就算了,只是一旦被啟了蒙,便進入一種回不去的情境,會進入某種想要實境解謎的狀態。 我在2022年立下64歲達成完讀全國社大的目標,然而,並沒有很明確地列出完讀進程,只是約略抓住每年需新增7~8所之前未修過課程的社大的大原則,彈性空間很大,地理距離近的,未必就會優先選讀。 譬如:北投社大因為2023年推出了「細說社大的大學社會責任」課程,所以被我優先考量了;而淡水社大則是我在2022年去看了女性影展,才注意到有和獨立書店「無論如河」合開的課程,進而選課。對於住在中和的我,這兩所社大距離都不近,有其他距離更近的社大,都還沒有選讀過。 至於去選修竹松社大的課程,則因為我週日固定在中壢當媽寶,因此在週一早上從中壢出發到北新竹上課,跟我從中壢回中和的時間相差不多。 而我之所以在113年春季選樹林社大「散步學」課程,一方面是我在北投的課程中有樹林社大同仁,再者,該課程教師是中壢人,我有意透過他,多了解中壢(我每週到中壢當媽寶五年多,對中壢了解很有限)。 假如把我為何在某個階段、選某社大某門課程都羅列出來,恐怕「興趣」只是眾多條件的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2024年春季班,在北投社大課程外掛的《創齡學》讀書會,我從夥伴們的分享中,突發奇想說道: 假如有哪組專家團隊研究指出,一個50~70歲的人,只要能夠在X年內,在「體能」、「心理/心智健康」、「社會參與」均衡累積到多少積分,就保證可以餘生無需使用長照資源、無疾而終、在睡夢中安然死去,肯定會有人會去努力累積這種積分。

倘若1998年啓動的社大運動,是把學術、社團、生活藝能用前述三種類別的積分來換算,說不定可以得到更多民眾的理解與支持,持續累積個30年,也就是一種統計數據了吧! 除了把全國各社大完讀,未來我在課程屬性的選擇上,也將自行依照「體能」、「心理/心智健康」、「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均衡分配。 而我自許,在環島讀社大的過程中,也同時讓自己的島民意識、島嶼視野,越發明顯而堅實。

avatar-img
2會員
18內容數
關於台灣的社區大學相關思考 包括: 社大整體 社大學員 社大教師 社大團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本來我過著安逸的日子,也活得不錯,吃飽穿暖,好天氣出門散步,有風雨躲在家裡,沒有非要做什麼事不可,縮衣節食的話,也不用太努力賺錢。但偶爾會覺得空虛,懷疑就這樣活著是不是有點可惜,好像該做些事,對社會有點貢獻,或留下一些什麼。 這種時候心裡的一座島就浮出來,使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島民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本來我過著安逸的日子,也活得不錯,吃飽穿暖,好天氣出門散步,有風雨躲在家裡,沒有非要做什麼事不可,縮衣節食的話,也不用太努力賺錢。但偶爾會覺得空虛,懷疑就這樣活著是不是有點可惜,好像該做些事,對社會有點貢獻,或留下一些什麼。 這種時候心裡的一座島就浮出來,使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島民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