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臺大城鄉所備考心得|推甄其它專業組(以及讀了一年的經驗談)

raw-image

現在寫這篇心得的時間點是升碩二,其實推甄結果出來後就該寫了,不過想說隔一段時間好像比較可以反省當時哪些事情做得好或不好(肯定不是因為拖延症)。下面會先介紹我的個人背景,接著分別分享審查資料的準備和口試筆試的情形,最後再附上在城鄉所第一年的一些經驗和心得。

一、個人背景及最終成績

大學就讀全校不分系並主修都市計劃,很微妙的身份。。。感覺在空間專業組和其它專業組之間的模糊地帶。最後幾經思考,因為大學時做的專題和在外面的實習經驗都跟都計無直接關係,書審準備的研究計畫也和文化治理相關,最後選擇報考其它專業組。

我大一是都計系的,因為對人社及設計也感興趣,於是升大二時轉入不分系,讓我修課可以彈性一點(白話:少修點實習課)。陸續修了政治、臺文、歷史、工設等系的課,後來在臺灣設計研究院實習,接觸了設計展、地方產業等。大概大三時決定要讀城鄉所,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末開始準備推甄,最終幸運(僥倖...)的拿到正取六,以下是成績:

審查:82.60(40%)

口試:87.30(50%)

筆試:45.00(10%)(對...英文還是準備一下...)

總分:81.19|正取六(名額六人)

二、審查資料準備

(一)學習計畫

書審資料中最主要的是三千字左右的學習計畫,並沒有嚴格規範格式及內容,我自己的架構是(1)簡歷、(2)自傳、(3)申請動機、(4)讀書計畫、(5)研究計畫

(1)簡歷:一頁CV,交代學歷、實習/競賽經驗及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2)自傳:把自己的經歷切成幾個面向,我是分成都計系、不分系、實習三個部分,每個部分highlight在一兩個重要經驗。建議一開始就想好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以此將各個經驗互相連結,然後各部分的小標可以用一句話的方式呈現該節重點。

(3)申請動機:也是從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出發,連結到城鄉所重視的價值。這部分推薦參考《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這本書訪談了城鄉所草創時期的五位退休教授,他們對於城鄉所的精神與內涵影響甚大。

(4)讀書計畫:自己想研究的領域(最好跟所上教授的研究領域相符合),為此要修什麼課或做什麼事,可以從台大課程網找一下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此外城鄉所有和日本早稻田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合作雙聯學位,有興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5)研究計畫:我當時只有簡單用兩頁敘述研究方向,雖然沒有規定不行,但後來覺得最好還是另外附上架構完整的研究計畫,具體做法會在後面說明。


(二)其他有利審查之資料

基本上是作品集跟一些證書,但後來覺得還要附上完整的研究計畫。因為在學習計畫那邊有三千字篇幅的限制,所以我當時只有寫簡單的研究方向,面試時老師就有提到我的研究計畫比較簡略。因此個人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是,在學習計畫先有一個短篇幅的研究方向敘述(類似摘要),然後研究計畫的本體則附在其他有利審查之資料。

至於研究計畫的寫法,除了看畢恆達老師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架構上也可以參考王志弘老師「空間的社會分析」這堂課的「論文研究提綱」作業,篇幅約10-12頁(城鄉所的論文大部分第一章也會長這樣):

(1)前言:包括描述你感興趣的現象,指出這些現象為何值得研究,以及你要基於什麼樣的觀點或立場,來質問這些現象(問題意識),最後是你要如何扣著特定案例和概念,提出可以回答的具體研究問題。

(2)文獻回顧:這項研究要跟什麼領域的哪些文獻來對話,亦即你對現象的掌握可以如何跟這些文獻對話,進而可能提出不同的見解。

(3)分析架構與初步論點:綜合文獻回顧擬定研究分析的架構(可畫圖示),並進一步闡明研究可能提出的論點。

(4)研究設計與方法:你為何要以特定案例來回答你的研究發問,以及要蒐集什麼樣的資料才能回答研究問題。

三、口試筆試情形

(一)筆試(英文)

早上先考英文筆試,總之就是,前一天晚上睡飽一點(別睡青旅)。。。題目會跟空間相關,前半是文章內的單字英翻中,後半是作文,如果你和我一樣上次寫英文作文是學測,最好先回憶一下怎麼寫...

(二)口試

下午則是口試的部分,每個人十分鐘的時間,口試前會有一張自我介紹小紙條,每年的題目基本上都一樣:(1)學經歷及其他背景、(2)入學後的求學計畫與未來抱負、(3)對城鄉所的瞭解與批評、(4)其它願意讓我們知道的事。會有三分鐘的時間可以講,其實不用全部都講到,只要有東西讓教授們感興趣即可。

剩下的七分鐘就是各個教授提問,其它專業組這邊是王志弘老師、黃麗玲老師、畢恆達老師(空間專業組聽說是黃舒楣老師、陳良治老師、康旻杰老師、林家暉老師)。我在自介和書審都把自己的特點聚焦在地方策展,研究計畫也是提相關的內容,所以老師們的提問都是圍繞著這方面。

-----

小畢:從你的觀點來看,基隆城市博覽會跟臺北城市博覽會有什麼不一樣?

麗玲:你的研究計畫相對來說篇幅比較少,可以再說明一下你想研究的內容嗎?

老王:你研究計畫跟城市策展相關,最近有很多學生都做蠻類似的題目,你的研究會跟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

麗玲:書審中提及你在設研院的觀察:「看似單純的設計案,在各種公私部門角色的加入之下,其實潛藏許多看不見的治理結構和權力運作。」可以說明更清楚一點嗎?

-----

其實主要就是看你跟城鄉所的頻率有沒有合,以及想做的事情適不適合在城鄉所發展。在問題應答上,只要延伸自介和書審的邏輯,講得更有重點就好了,要明確一點讓老師們理解你是怎樣的人以及要做什麼。另外,老師們感覺也很重視學生看待議題的觀點,可以盡量表達對議題的思考。

四、在城鄉所的第一年

最後附上實際進到城鄉所之後的一些經驗,可能會比較好想像城鄉所讀起來怎麼樣,希望能對準備審查資料有所幫助。讀城鄉所通常會花超過兩年半(或更久),因為碩一升碩二才會開始找指導教授,論文也是從這之後才開始。通常讀碩士的時程如下:

碩一上就是專心修實習課跟規劃與設計史,不太會有時間修其他課(我有多修,真的很累)。這兩堂課都會將空間專業和其它專業的學生打散分組,實習課依每年三位主帶教授決定主題(ex. 本屆是臺北市自選區域的淨零碳規劃,下一屆是城鄉所搬遷的空間改造),多少會融入參與式規劃;規設史就是不停的讀書討論寫字,文本量和作業量很多,一個學期概覽臺灣各種空間議題及西方規劃思潮。

碩一下續修實習課,多數人則會修必選修的空間的社會分析,這堂課同樣紮實,附加的好處是會完成一份簡易版的論文計畫書,修完就可以帶著成果去尋找指導教授。碩一下也可以修想找的教授開的選修課,教授會比較願意指導有印象且印象好的學生。快的人碩一下結束會找到指導教授(也有到碩三還沒找到指導教授的神秘傳說),我大概是學期最後一週確認指導教授。

五、結語

現在回來看當時的甄試狀況,可以體會到城鄉所比較想要的是「沒那麼乖」的學生(後來聽某老師說的),例如批判且追求社會正義的精神、樂於嘗試和實踐的積極性,比較不會用在學成績去定義學生。不過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知道自己的定位,城鄉所是個自由的環境,相對的也需要明確的目的才能讀下去,不然很容易慢慢消失在所上。

最後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來考考看城鄉所,這裡(大致上?)是個好玩的地方,如果能有更多有趣的人進來的話就太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