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到「新竹關西」最建議的交通方式是開車前往,關西交流道位於國道三號上是桃園進入新竹的第一個交流道,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早期是屬於一個交通的匯集點,曾經與新竹市、竹東鎮並列新竹地區三大城鎮,一般人提到關西一定會聯想到仙草,關西仙草的產量是全台最大,另外關西鎮內的人口是以客家人為主,佔了大約九成,而今天主角「ㄤ咕麵」也跟客家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麼「ㄤ咕麵」叫做「ㄤ咕麵」?「ㄤ咕」其實不是中文,而是一個客語的發音,意思是在形容剛剛出生的嬰兒發出的聲音,第一代麵攤經營者阿公非常喜歡小朋友,看到小朋友來麵攤就會「ㄤ咕、ㄤ咕」去逗小朋友開心,因為當時麵攤沒有招牌,所以吃麵的人不知道如何稱呼,所以就用阿公逗小朋友的口頭禪「ㄤ咕」來稱呼阿公的麵攤,久而久之「ㄤ咕麵」就這一樣傳遍大街小巷。
關西雖然是一個小鄉鎮,但是如果你開車前往市區也是不容易找停車位的,但「ㄤ咕麵」的正對面就是一個不算小的停車場,在選店址的部分真是非常的用心,導航到第一停車場公園看看對面大排長龍的人群便可以找到「ㄤ咕麵」了。
客人需要先到門口登記用餐人數拿號碼牌,接下來就等叫號,由於店內座位不算少,如果客滿一般半小時左右便可以等到位子。叫到號碼後會給你一張菜單,菜單中只有主食,小菜的部分需要到櫃檯親自挑選,琳琅滿目二十多種小菜可是會讓你的選擇困難症發作,勾完主餐與選完小菜後就進行結帳,會給一個小清單讓你放在桌上等餐點到齊。
餐廳一共是兩層樓,二樓還保存著當年第一代ㄤ咕阿公的麵攤,可以看到一個木製檯面的小餐車,後面牆上還畫著ㄤ咕阿公的圖像,坐在老麵攤旁吃麵有種回到當年老麵攤吃麵的即視感。
另外餐廳牆上也有一些老照片的展示,讓人回憶當年阿公剛創立麵攤的艱苦。
店裡所使用的客家香蔥油與香辣椒有在單賣,價錢也不貴可以買回家拌麵吃,可以隨時回味「ㄤ咕麵」的獨特滋味。比較可惜的是店裡的陶碗已經沒有再販售了,不然看到上面的語錄還真想買一個回家使用與做紀念。
除小菜要到櫃檯親自選取外,其他主食與湯的部分就是用菜單進行勾選,主食是麵與粄條分做成乾或湯,而麵體是採用扁油麵,這是ㄤ咕麵的一大特色。湯的部分建議可以試試丸子三兄弟湯,我跟虎妹除了拿小菜外,就點了兩碗ㄤ咕麵加上丸子三兄弟湯。
小菜的部分,我們點了涼拌豬肝、滷豬耳朵與獨家紅麴炸肉。
這豬肝應該是偏向「粉肝」除了沒有豬腥味外,外表略帶粉紅,吃起來脆而不膩,涼拌的醃料略帶點辣味,但不過分搶戲是提味的關鍵。
豬耳膠質非常豐富,滷的恰到好處不過軟爛,部分又帶有脆骨吃起來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口感。
雖然口感不是酥脆型,但是豬肉厚片經過特殊的紅麴醬料醃製過後再經過酥炸,這是種在地的客家味道,來這邊一定要點來試試。
會稱為三兄弟就表示,在這一碗湯中的三顆丸子看似相同大小形狀,其實是不一樣的,這三種分別是芋角丸、黑鑽丸與噠噠丸。芋角丸是芋頭搭配肉丸,能吃到濃濃芋頭的香氣,黑鑽丸就是黑色那一顆是用食用竹炭做成的貢丸,噠噠丸就是香菇貢丸,至於為什麼叫噠噠丸?我想應該是源自製作貢丸時敲打聲音。
這不是我第一次到訪,以前一直有個疑問,是不是只要是這家店賣的麵都叫「ㄤ咕麵」?仔細研究之後,其實只有乾麵才是「ㄤ咕麵」,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刻苦勤勞的客家人,運用簡單油蔥與醬油就能做出一碗讓人回味無窮的乾麵。依據現在的標準看起來略顯單調,但是搭配特殊的調味,讓人一吃上癮完全停不下來,這或許「ㄤ咕麵」能夠傳承三代卻不退燒的主因吧!
前面有提過這不是我第一次到訪,對於「ㄤ咕麵」運用竹簍來煮麵,將水甩乾後自然成型的竹簍造型乾麵讓我印象深刻,店家也把竹簍煮麵當成「ㄤ咕精神」,但是這幾次去發現麵條癱軟在碗中,雖然口感不變但這就不是我印象中的「ㄤ咕麵」。
後來跟店家了解原因,原來是為了讓煮麵流程更加標準化以維持一致口感,所以研發新機台來取代竹簍煮麵,對於我這一個老顧客來說是覺得有點惆悵,這也許是經營規模變大之後不可避免之惡吧!不過店家也說如果還是想吃竹簍煮的麵,可以找店長進行客制,下次有機會再去應該會請店家客制一碗「ㄤ咕麵」來一解心中的記憶。
▼有發現古早版的「ㄤ咕麵」與現在的差異嗎?
306新竹縣關西鎮光復路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