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上梁不歪下梁正


    政治層面牽涉甚廣,對民生的影響尤其舉足輕重。儒家幾位大宗師如孔子、孟子、荀子對此體認尤深,因此俱以仁政為訴求。

    「仁政」的內涵實即愛民的惠政,有時也稱「德政」。

    不論仁政或德政,是為政者的「仁心」煥發為外在的「德行」,使廣大生民受惠,切莫錯解為以仁德尺度苛求百姓。

    孔子儘管設定了道德高標,對象始終在一己而不在他人。轉換到政治場景,即大權在握的上位者。

    魯國執政的權臣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就老實不客氣地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善政的指標在使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在上位的領導者果能心正行正,底下眾人──包括下屬與百姓,誰敢不正?

    戰國時代的任座接過這個邏輯,為同事翟黃解了套。

    魏文侯與眾臣聚會,逐一詢問諸卿對寡人的印象。被問到的臣下無不滿口讚頌文侯是仁君,唯獨問到翟黃,不識相的翟黃偏說魏文侯不算仁君。魏文侯鐵青著臉問他為什麼。翟黃回說:君上討伐中山,事成之後封賞的不是立功的弟弟,而是自己的長子,由此看來,君上不配稱為仁君。

    這番否定的言詞聽得魏文侯大怒,立刻把翟黃轟了出去。

    說話不中聽的翟黃給趕出去了,可魏文侯不死心,繼續丟同一個問句。

    問到任座。任座以極其誇張的口氣肯定君上是仁君。魏文侯要求任座給出理由。任座說:臣下聽說只有仁君在位,才有正直的忠臣。翟黃顯然是認定君上有仁,這才甘犯大不韙呀!

    魏文侯不愧史上知名的賢君,一席話聽完,連聲稱是,不但立馬把翟黃請回席上,甚且拜作上卿。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既是孔子歸納歷史經驗的心得,也是個人行證的總結。上溯先古,堯帝還在民間,因為個人行事的影響,鄰里謙恭禮讓,年輕人打魚,自動讓出魚多的水域給年長者。至於孔子本身,未出仕前,敬老扶幼,鄉里子弟受到感化,漁獵所得不敢獨佔,遠親近鄰都有份。後來出任魯國大司寇,人事命令剛剛發布,各行各業安分守己,完全不負他的邏輯:「其身正,不令而行。」

    身教的力量往往大過言教的力量。裴矩在隋煬帝朝中是有名的佞臣,改朝換代之後,站在正氣洋溢的朝堂,面對厭惡便辟小人的唐太宗,裴矩遂也改頭換面,成為勇於犯顏直諫的忠臣了。

    (釋人生守則的「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