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師生零壓力的微創作教學模式
「寫作」是國語文教育中極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若能以清晰流暢的文筆,完整地表達想說明的概念,就足以證明他具備了良好的語文能力。然而,在教學現場,「寫作」一直是學生最怕的語文活動,原因不外乎是「沒有素材」、「不知如何下筆」、「不知有何用處」等;對教師而言,扣除講解課文、檢討習題、課後測驗所花費的時間,要再進行「寫作教學」也確有困難,通常只能指派為回家作業或是段考考題,無法一步步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竅門。
近年來,筆者嘗試以「微創作」的概念設計教學活動,期望以「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式,帶領學生享受寫作的樂趣,享受文學的美好,同時又能減輕教師的備課與批改重擔,建構一個「師生零壓力」的教學模式。本文將以「我也來做解籤人」活動為例,說明如何結合課文主題,進行大約一節課的「微創作活動」。
貳、「我也來做解籤人」活動流程
「我也來做解籤人」活動發想自傳統廟宇的「籤詩」文化,希望透過「仿作」,引導學生掌握傳統籤詩的構成要素、拆解法則,並深入詩歌的內涵,玩味出不同的意境。
在準備課程階段,教師可至鄰近廟宇索取籤詩,作為課堂解說範例,亦可參考坊間書籍,以PPT形式展示籤詩的組成架構,幫助學生掌握創作重點。傳統籤詩包含「廟名」、「籤序」、「卦頭」、「卦頭故事」、「籤詩內容」、「籤詩吉凶說明」和「籤解項目」、「勸世標語」、「捐贈者」……等諸多內容,為求教學簡便,仿作僅需保留「籤詩內容」、「籤詩吉凶說明」和「籤解項目」即可。
在課程開始前幾天,可規定學生至鄰近廟宇走一趟,實際抽一張籤,感受箇中滋味,並將籤詩帶至課堂上參考;另外,規定學生自行準備喜愛的古典韻文或新詩數首,以便於課堂進行創作。正式授課時,教師先以十分鐘時間介紹「籤詩」的基本概念,並示範解籤的要領,接著,以教師自行製作的範例,說明如何完成「籤詩仿作」。
上圖一為筆者實際授課時的教學範例,中間三層欄位最上一層,自選一首古典韻文或新詩為籤詩本文;第二層書寫該古典韻文的翻譯或新詩賞析;第三層解籤欄,分成「運勢」、「愛情」、「課業」、「財運」、「健康」等五個欄位,根據第一層籤詩本文,撰寫解籤內容。最後,依據五個解籤項目的整體走向,為該張籤詩下一個吉凶判定:上上籤、上籤、中平籤、中下籤、下下籤。圖一以學生都熟悉的王之渙〈登鸛雀樓〉為籤詩素材,示範如何解籤。
第二層「古典韻文的翻譯」或「新詩賞析」部分,目的在引導學生仔細玩味詩作內容,並正確解讀作品,畢竟,「正確解讀」是「正確解籤」的基礎,此外,在日後辦理相關活動(參見本文第三部分)時,這部分也能幫助抽籤者自行掌握籤旨。建議教師規定學生在課堂前就要先查清楚詩作內容的意思,在課堂上以自己的話翻譯或詮釋,一方便可以檢視學生是否真的清楚詩作本意,一方面也能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項寫作活動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便是第三層解籤欄的創作。學生必須從挑選的詩作中找到線索,寫成一段合情合理的運勢解釋。以〈登鸛雀樓〉為例,由於本詩最後兩句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目前不是最理想狀況,可以再求突破」之意,因此,「運勢」部分可以解釋為「漸有起色,要再加把勁」;「愛情」部分可解釋為「應拓展人際,認識新朋友」;「課業」部分則可以解釋為「不要一味用過去的方法讀書,宜找出更有效的作法」。再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聯想到「千金散盡」、「花錢如流水」,所以「財運」部分可解釋為「財運不佳,開銷頗大」;至於「健康」部分,由於詩中的「依山盡」、「入海流」都有「隱藏」之意,而第三句又明確出現「目」這個字,故此部分運勢可解釋為「注意隱疾,尤其是眼部」。
「我也來做解籤人」活動的「十分鐘導讀」部分,是學習的重要鷹架,透過教師的說明及示範,學生即能迅速掌握課程重點及寫作要訣:「翻譯、賞析」部分,可鍛鍊學生以簡要方式詮釋文本的能力;「解籤」部分則以「激發創意」、「刺激聯想」為教育目標,學生必須以流暢平易的文筆解釋籤詩,讀者才能自行理解,而解籤文字與詩意密切綰合,才能讓讀者信服解籤內容。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三十分鐘內完成上述作業,教師收回紙本後,僅需以極短的修正錯字或增補少數內容,便可完成批閱工作。
參、多元成發方式,讓課堂活動「立體」起來
教師批閱完紙本作業後,「我也來做解籤人」活動基本上已告一段落,若時間允許,教師可將同學的作品打字、列印出來,捲成筒狀供全班同學抽取,倘若配合適當節日或活動,如:新年、情人節、開學日……等時間辦理,再配合發放小糖果、小禮物等方式,場面會更加熱鬧。在筆者辦理數場活動的經驗中,經常看到抽中上上籤者開心歡呼,抽中下下籤者長吁短嘆,此時,即刻進行「生命教育」,與同學們討論「是信仰還是迷信」、「成功與失敗」、「自我應驗預言」、「如何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等議題,學生會更有感觸。若教師同時身為班級導師,更可藉此觀察班上同學目前在煩惱哪些問題,逐一聆聽並給予建議。
筆者在校內除了擔任「專任國文教師」,同時兼任圖書館的行政工作,因此,在課程結束後,會在圖書館挑選適合的區域,規劃為「添好運靈籤」專區,仿照廟宇籤詩的擺放形式,將精選的六十至一百首創作籤詩懸掛出來,再邀請校內的繪畫高手,為該區域設計Q版神明圖像,有意抽籤的同學,都可以到圖書館自行抽籤。這樣的設計,不但給予同學更多發表機會,也讓他們實際感受到當「作業」變成「作品」時的成就感。
「我也來做解籤人」活動,適用於大部分的韻文課程,例如〈《詩經》選〉、〈唐詩選〉、〈宋詞選〉、〈元曲選〉、〈新詩選〉等,除了以古典韻文、新詩為素材,教師也可開放學生以「流行歌詞」進行創作,由於歌詞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是以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倘若開放以「流行歌詞」為創作素材,教師可趁機介紹著名的「作詞人」,提醒學生不僅要關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演唱者,也要留意苦心孤詣寫作歌詞的幕後文字工作者。
肆、「技術高中」的學生需要怎樣的國語文教育
在高職任教多年,筆者最常被學生問到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打算念中文系,學國文到底有什麼用?」他們的質問點出了高中職國文教育的一個迷思:以「經典」、「菁英」為導向,期待所有的學生都能「精熟」課本內容、「精通」文學經典進而在國文課這塊領域自主「精進」學習。
姑且不論普高端的教育狀況,單就技高端而言,許多技高學生並非以「研修中國文學」為畢生職志,他們期待的是在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而在國文課程中,他們重視的是「實用性」,偏愛的是「趣味化」,倘若國語文課程仍舊只有「背誦」、「講述」、「精熟練習」等學習方式,勢必無法引發學生的共鳴。是故,筆者嘗試的「微創作」教學模式,正是希望能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以「趣味×生活×文學」為核心,不但達到「簡單」、「有效」的教學目的,更有實際的「產出」,指導學生創作出「用得到的文學」。
「『技術高中』的學生需要怎樣的國語文教育」?筆者以為,把課本當作基礎,延伸出與「生活」相關的議題,將「鍛鍊寫作能力」當成最後的產出目標,讓學生在寫作中體會到文字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或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面對108課綱看似巨大的轉變,倘若能掌握上述方向,或許就能得到「師生皆零壓力」的教學結果。
●本文亦刊載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教育部技術型高級中學國語文推動中心 、 教育部技術型高中一般科目群科中心合編,《前進108課綱:打開技術高中的國語文教學錦囊》,五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