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Part 2

  距離特展結束只剩一個禮拜,但最後兩週因為博物館不販售現場票,導致搶票的人潮越發洶湧,希望這篇內容能讓還沒進去的先解解饞:P

第二個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共分成兩部分:

  • 【卡拉瓦喬與十七世紀的南方巴洛克】
  • 【林布蘭與十七世紀的北方巴洛克】


第四展區【卡拉瓦喬與十七世紀的南方巴洛克】

  主視覺牆是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畫中強烈的明暗對比所形成的戲劇性光影,後世常把這種烘托氣氛、凸顯主角的光源稱作卡拉瓦喬光,人物與文藝復興相比,有更為誇張的表情和動作,讓人感受到更飽滿的情緒。

  展區中的〈抹大拉的瑪利亞〉和〈祈禱的聖母〉,也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訴諸比以往宗教畫中更強烈的情感,這是因應當時宗教改革下,南方的舊教天主教亟需讓原本因為贖罪券濫發而對舊教失望的老百姓們,重新皈依舊教的前奏,因此畫中聖人表現的如同一般人,讓我們能感同身受到那種虔誠之情。


  另外有三幅描繪風景的作品,當中普桑〈酒神的養育〉跟克勞德〈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兩位都來自法國,不過覺得法國文化落後於義大利,所以常相邀一起到羅馬近郊或鄉村素描,場景也多是靠想像拼湊而非真實存在,以便達到一種和諧的理想美。此時的畫家在繪製風景畫時,常會賦予一個故事主題,畢竟單純畫風景畫的銷量並沒有那麼好,有時候人物看起來小小的原因就可能是後面才補上的。


第五展區【林布蘭與十七世紀的北方巴洛克】

  相較於南方而言,北方新教地區如尼德蘭等地,把創作目光移到日常生活中,買畫不再只是貴族的專利,一般有點錢的都可以來上幾張,尺寸也都不大,畫面聚焦在老百姓生活周遭的世界,沒什麼特別宏大的敘事作品。


  這區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林布蘭在他生命最後一年所畫的〈63歲的自畫像〉,那種超前了當時代的肌理上厚重堆疊的筆觸,讓臉部有整個浮出畫布的感覺,加上眼袋、皺紋、斑點無一不缺,展現真實的自我外也帶點滄桑,當時窮困潦倒的林布蘭已無其他家人陪伴,唯一陪伴他的只有自己的作品。

  而與林布蘭斜對望,范戴克的〈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才是貴族喜歡的風格,除了衣著閃耀動人的光澤外,細膩的皮膚還隱約可見青筋跟血管,人物精巧到一個極致。這是范戴克的優點也是缺點,因為常常會把人物美化過頭,導致跟本人完全不像XD



第三個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共分成兩部分:

  • 【卡納萊托與十八世紀歐洲繪畫】
  • 【透納與英國繪畫】


第六展區【卡納萊托與十八世紀歐洲繪畫】

  歐洲在這個時期進行了一場名為壯遊,也稱作大旅行的流行活動,貴族子弟會帶著僕人跟家庭教師,從英法等地橫越歐洲,翻越阿爾卑斯山,最後到達義大利這個人文薈萃的地方,結交當地貴族並增進自我藝術涵養,整趟旅程下來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最後結束這趟活動時,會從義大利當地帶一些伴手禮或紀念品回國,此時最受歡迎的就是卡納萊托創作的威尼斯城市風光,他後來乾脆就直接去英國定居長達十年,畫了很多英國建築風景。

  另外也有像是巴托尼或格赫茲為貴族創作的肖像,作為來到義大利此處的紀念,從人物肌膚到衣服上的皮毛、流蘇、蕾絲,遠看近看細節都刻劃得很真實,與旁邊的哥雅〈伊莎貝爾.德.波爾賽爾女士〉相比,技巧就不同於前兩者,用一種草草的筆觸,就勾勒出薄紗透明的質感,黑色顏料近看還和衣料的白色混在一起。



第七展區【透納與英國繪畫】

  先前的壯遊風潮帶動的文化交流,很多好作品開始流入英國,並成立了皇家美術學院,這才讓英國畫家嶄露頭角,曾任學院院長的勞倫斯〈紅衣男孩〉和學院創始人的根茲伯羅〈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都喜歡把人物置身在大自然場景中。

  後來的歐洲迎來了拿破崙的侵略,壯遊變成了不歸路,有錢人為了保存畫作,拼命把更多作品運到英國,一位叫做恩格斯坦的富商就在這時大量購買,在他去世後有38件收藏被英國政府買下,也就在此時,為了公開展示這些作品,英國國家藝廊正式成立。

  另外還有曾被票選為英國畫家第一名的透納,現在英鎊紙鈔上也有他的頭像。他很喜歡卡納萊托和克勞德的風景畫,在他的遺願中,其中一個便是要求NG將他跟克勞德的畫擺在同個展間。康斯塔伯則是忠實呈現英國鄉村風光,他對於自己出生的地方,認為每天都有詩意,不論何時都充滿著美,這些美是多到畫不完的。


第四個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也是最後一個展區,主要展示印象派馬內、莫內、雷諾瓦,還有後印象派塞尚、高更、梵谷的作品。


  印象派透過快速流動的筆觸,搭配大膽明亮的色彩,去描繪光線照在物體上的變化效果,主題多是酒館、音樂會、咖啡廳這類日常生活所在,以前油畫層層罩染的技法跟不上光影的瞬間變化,自然被這票人摒棄,被譽為印象派先驅的馬內〈音樂咖啡廳的一角〉,畫面就像是一張即興的快照,而且因為是從另一件畫作下一分為二的結果,所以有很明顯的畫作填補痕跡,以便讓侍女可以處在畫面中心。


  後印象派相比之下,不再有印象派那種捕光捉影的即興創作,加入更多個人情感和形體的主觀追求。梵谷生命中最後一年在療養院創作的〈長草地與蝴蝶〉,筆觸就有著如同林布蘭的臉部肌理般層層堆疊的效果,而在沒有天空跟地平線的畫中,要呈現草地空間跟深度感並不容易,在技巧上並不會比向日葵或星夜等名作簡單。此時的梵谷心中有著對自然的熱愛,草地顏色繽紛但並不混亂,畫中展現他理性的一面,而沒有那種討人厭的情緒化性格。


  最後NG有一段話放在出口處:「邁入第三個百年之際,建立起大眾與館藏繪畫的連結」,其實就是希望讓每個人都可以輕易接觸到藝術大師的傑作,這樣的一個理想,就跟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曾說過的:「我創立了這個博物館,是為了大眾而存在」不謀而合,這也是他建立博物館的初心-與大眾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