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奇美博物館
在許多台南人的記憶中奇美博物館是隱身在工業廠區中的大樓,高中戶外教學的遊覽車開進仁德廠區時,我們滿頭霧水,下車跟著導覽人員走進大樓後則被擺放得滿滿的展覽品(甚至略顯擁擠)所震驚。而2015年奇美博物館在臺南都會公園正式開幕,寬廣而優美的空間讓大家可以遊憩與參觀(更多的)展覽品,更成為大家在高速公路上快速確認所在地的臺南知名地標。因此這篇文章中我想與你分享我看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體驗與奇美博物館的三個寶藏。
在台灣看見世界-奇美博物館
不容錯過的寶藏
在奇美博物館裡的七個常設展廳中,我優先推薦一樓的動物廳和二樓的樂器廳。動物廳展示來自全球五大洲的動物標本及化石,除了展示動物的樣態,也用布景呈現動物們的生長環境,每次進去都會聽到小朋友們的驚嘆聲。樂器廳則包括「世界民族樂器」、「走入管弦樂團」和「機械音樂家」展區,透過影片、定時裝置等表演展示樂器、樂團演奏的多種面貌。最後一寶我會在文末介紹,請看到最後喔~
這次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是英國國家藝廊200年來首次來臺。一次展示了50位大師的經典原作,包括拉斐爾、林布蘭、梵谷等名家作品。橫跨400年的西洋藝術史精華,多樣的風格與真跡作品讓我們能一次親身體驗藝術流派的變化。
親眼看到實體畫作時,能近距離觀察到畫作的紋理與筆觸,這種感受是很難透過照片和影片接收到。每一道筆刷痕跡,都讓我切實感受到曾經有個人費盡心思,一筆一畫建構出這幅創作。讓我忍不住思考,畫家創作這幅畫作時有什麼感覺和想法?為何而畫?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這些思索讓我對畫作有很多的好奇,一直看到不想走。因為在特展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受限於篇幅我先選擇其中七幅與你分享:
在觀賞以人物為主題的畫作時,林布朗的《六十三歲自畫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布朗有八十幾幅的自畫像留存至近,數量遠超同時代的其他畫家。他透過畫自畫像的自我觀察揣摩畫法。雖然他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晚年生活困頓,但這幅離世前的作品顯現他仍然在追求藝術技法的突破,用多層次的顏料來如實呈現自己衰老的臉龐。這份追求在當時無法讓他免於財務危機,但卻讓他的作品得以長存並影響後世。
提香的《女士肖像》也讓我印象深刻。雖然之前看名畫介紹時並未特別注意到他,但後來發現他影響了許多後世畫家的畫法與用色。他的女士肖像畫打破過去畫作常見的女子形象,畫中的女士以沉著冷靜的眼神直視觀者,盡展自信。真實的人物比例與服飾穿著帶有強烈的存在感。前景護欄上的半身肖像可能是女士本人,也可能是紀念一位家庭成員。提香在二十多歲時完成這幅作品,在當時威尼斯很少有女性肖像畫,因此這件作品極具原創性。
*這幅畫作因我自己拍攝的照片十分模糊,因此引用官方網站上的畫作照片,謹此敬告。
走進壯遊風潮的展覽間,卡納萊托的《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像是一道窗口讓我們一窺威尼斯風光。這幅畫描繪了威尼斯重要的水道——卡納雷吉歐運河,河岸兩旁的建築細緻入微。查資料時發現,卡納萊托通過改變透視來營造更戲劇性的構圖:最右邊建築的正面比實際的更銳利,開闊的河道使橋樑離觀者更近,也更容易看見兩側的建築,這種巧思讓人倍感驚艷。
一進入印象派繪畫的展廳,我立刻被莫內的《鳶尾花》吸引。這幅畫用自由粗獷的筆觸與色塊勾勒出鳶尾花叢中河水流動的畫面,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畫布邊緣的空白。導覽提到這可能是因為莫內受到白內障的影響,使得畫布多處沒有塗到顏料。想到他在視力受損的情況下仍堅持創作,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敬佩。這幅畫作不僅展示了景物的美感,更讓人感受到畫家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
我對拉斐爾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尺寸出奇的小,僅38.9 x 32.9公分,只比B4紙大一些。然而,這幅小巧的畫作卻精緻得令人難以移開視線。畫作後方的拱型窗外,羅馬郊外的鄉村風景映入眼簾。而畫作中心以孩子們雙手的空間為構圖中心,結合聖母的姿勢形成穩定的結構。拉斐爾通過手勢和目光的描繪使畫面更生動,並透過仔細的構圖,強化了畫面沉思的靜謐與神聖的和諧感。這幅作品可能是受教廷成員委託作為個人祈禱用途,過去畫作的主人是加瓦男爵夫婦,因此又名《加瓦聖母》。
克勞德的《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用平靜的海面述說了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畫作看起來舒適和諧,筆法細緻的建築、船隻和人物充滿細節,讓人不自覺停下來觀賞。船隻上飄揚的旗幟及左側的建築物彰顯了贊助者巴貝里尼家族,就像現代的掛名贊助。這幅畫講述了四世紀聖吳甦樂的故事,傳說中,聖吳甦樂帶著一萬一千名童貞女前往羅馬朝聖,回程經過德國科隆時,因拒絕嫁給入侵歐洲的匈人首領而遭屠殺。畫中她身著黃衣,手持紅十字旗幟,同行的女子們也多數攜帶弓箭,隱喻她們的悲慘命運。雖然這是個傳說故事,但這些女子遭屠殺的情節仍然讓我感受到平靜畫面後隱密的悲傷。
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讓我在離開展覽間前又折返回去再看一次。看到的第一眼感覺是迷濛與暗流湧動,還有一種不明所以的熟悉感。隨著觀賞的腳步移動改變觀賞的角度時,畫面上的光影會隨之變化。用手機拍攝畫作時,甚至能看到月亮像是真的在海面上反射光芒,難怪透納被譽為「光的畫家」。
畫中分立在海邊的海洛和利安德是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詩文的故事。海洛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的女祭司,住在歐洲赫勒斯滂海峽旁的一座塔樓。她愛上了海峽對岸的亞洲青年利安德,每晚會在塔上舉燈,引導利安德游泳渡海與她相會。但某夜,燈火意外熄滅,導致利安德迷失方向,最終不幸身亡,目睹一切的海洛也因此悲痛地從塔樓一躍而下。
透納在這幅畫中打破過去主角位於畫面中心或周邊的慣例,將這對情侶模糊的身影隱藏在海邊的陰影中,以洶湧又帶著詭譎變幻的夜晚海景作為場景凸顯了這戲劇性的悲劇結尾。導覽提到透納出生於倫敦,1789年進入皇家藝術學院,曾受到十七世紀知名藝術家范.德.維爾德以及克勞德的啟發,是英國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而聽到浪漫主義我就明白為何有種熟悉感,因為我在高中時做過浪漫主義的報告,曾看過一些畫作與介紹。浪漫主義強調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重新注重不安、驚恐、敬畏等情緒。紀念法國七月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畫作,就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之一。
特展參觀有人流管制,因此購票時需要先選擇時間場次,而現場有螢幕會顯示目前開放的是幾點場次可以入場,我購買到的票是六點半的場次,不過實際開放可以入場觀賞的時間約六點十分,因此可以多注意現場的告示,進去後也會有工作人員告知可以參觀到幾點。
我很推薦使用語音導覽,除了有作者、畫作的解說,還會搭配一些聲音演出,讓觀賞的時候更加身歷其境,唯一可惜的是時間不夠將所有解說都聽完。因為我看的是當天最後一個場次,離開展廳已經接近八點要閉館了,所以特展的禮品部也沒逛到。不過我查到有可以網路購買的線上商店,並且有部分的特展商品是在二樓常設的禮品部販售,有興趣可以保留時間去逛逛。
家樂福美食街
這次因為看展的時間正好是晚餐時間,因此我們提早到奇美博物館附近的家樂福新仁店用餐,這間家樂福前身是台糖嘉年華購物中心,裡面有多間主題餐廳,而我們去在這裡開業多年的異人館用餐。因為我們是下午時段去,菜單上有供應的餐點是火鍋和石鍋。不太能吃辣的我選了燒肉石鍋拌飯,肉有點大塊不太好咬,但味道相當不錯。
看完展覽離開奇美博物館時,回頭欣賞了一下奇美博物館的終極寶藏:夜間的奇美博物館。因為奇美博物館平時只開放到下午五點半,唯有配合活動才會加開夜間參觀到八點,機會難得。奇美博物館的夜間照明特邀國際燈光大師周鍊進行照明規劃,巧妙的燈光設計讓每個建築景觀與空間在夜晚更加動人。從阿波羅噴泉、奧林帕斯橋到博物館本體建築,每處都在光線的襯托下更顯質感與氛圍。
這次去奇美博物館參觀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看展體驗,讓我更加期待未來能持續觀賞更多畫作,看到實體畫作的震撼,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幅作品背後皆有其得之不易的故事與情感。希望你也能有機會親身體驗這場視覺饗宴,感受穿越時空而來的藝術之美。
你好,我是斜槓創作者自在生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按 ❤️留言讓我知道,我會繼續創作更多相關內容喔~
追蹤自在生新文發布有通知!
現在就加入沙龍自在生的創作者基地,讓我們一起自在生活、自由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