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Like a snail 4

    昨日本想約親戚到寺廟裡一起拜拜,沒想到因為一點行程上安排的差錯,就變成我跟自己的爸媽一同出門。其實我有好一陣子沒有坐自己娘家的車,坐在後座也有點不習慣,但坦白說,這是很難得的,沒有小孩子在旁邊嘰嘰喳喳,只剩兩位老人,一個我爸,一個我媽,在前面拌嘴,偶爾換成我跟他們拌拌嘴。

     

    一趟繞路後終於來到寺廟,裡頭相當清幽,幾個志工颯颯掃起落葉與灰塵,讓我反倒只注意起陽光曝曬(昏)與佛音繞耳,我與母親在大殿拜了拜,就走向辦公室東聊西聊。對於初淺入門的學生而言,儘管讀過一些經文,把它當作古老的繪本,與曾經發生的故事來看,但對於眼前師姐的闡釋仍有許多疑問,我就是一個好奇有沒自信的學生,於是就被帶到一旁請經典來看。

     

    原來,皈依不是歸於「佛」、「法」、「僧」,而是「覺」、「正」、「淨」,我按照師姐的建議,翻開一本認識佛陀教育,從歷史、字詞、觀念開始,慢慢咀嚼出那些艱澀詞語後的涵義,其實不少想法與過去閱讀文學的感覺類似,那是一種靜下心來才能體悟到的雲開見霧之景象。

     

    因此,這本書說著這兩三年前就有的藝術學科,並用一場演講的題目:「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須。」為其正名,這門學科說的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每個人皆有佛性,只是累劫使我們蓋住自己的內心或良知,有些人特別容易犯什麼錯,有些人容易被什麼誘惑,可以想像成它是在我們出身前就種在我們身上的種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成形,在與其它的能量碰撞而有火花

     

    雖然回家後,我就開始閱讀其它的書籍了。但明白在每一本書的背後,都有個生命在努力,乘載著文字到我們面前,告訴我們什麼,我再次感謝一段段書本的牽線,讓我想起在某一場讀書會時偶然聽到《維摩詰經》的介紹,這本經文為胡適、梁啟超稱道,也有不少人視之為典範,在哲學與文學色彩的背後說著人世間的法門是不二的:你我、真假、大小、好壞、有無、生死。我想起那位老師指著簡報,講著這本經文的故事,慢慢地轉念與放下一些心裡頭升起的急躁,問問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路程該是什麼樣子呢。答案沒有立刻在眼前,眼前也不需要有答案,我認為未知有時比已知好些,才有餘力去創造


    #爸爸只是去當司機的

    #這個年紀可以坐在後座聽爸媽拌嘴也是蠻幸福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