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跨界藝術奇蹟:畫作收入國小教科書

今年二月收到一封信,石破天驚。

「心靜老師您好:

我是康軒藝術教科書的編輯,

國小藝術六上教科書希望授權〈海洋心象-順勢而上〉一張,

期待收錄課本中讓國小師生欣賞 心靜老師 的作品,

欣賞水墨膠彩之美,並從中思考人與海洋的關係,

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同意。」

回想拙作《Vicky&Pinky單車環球夢》被編入九年一貫教育課程「2003地球校園」研習手冊,感受到莫大榮耀,從小立志寫作,二十八歲在旅途中發生意外,發現人生很短,決定不顧一切做自己,從此筆耕不輟,很開心對學生有所啟發。

然而,跨界第四年的畫作〈海洋心象-順勢而上〉被收入國教院審定康軒版 「國小6上藝術」課本, 收到通知,像彗星撞地球,完全不敢相信,冥冥中似乎有一股未知的力量。

心靜很喜歡日本版畫大師北飾葛齋的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裡」,沒想要有機會一起列入國教院審定康軒版 「國小6上藝術」課本,深感榮幸。

回溯跨界藝術之路

苦苦思索這條非科班的藝術之路,到底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天生美感:

啟蒙書是《紅樓夢》,小學開始看,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碗一筷,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清晰,透過曹雪芹的文字,懂得色彩學、民俗工藝、園林造景、服飾古董,最精緻的文化都在其中,透過想像力親歷繁華如夢的美好生活。

玉市則是淘寶的地方,零用錢有限,小小一塊冰種玉飾,愛不釋手。

美術館:

國中在大墩文化中心初體驗,奇石、茶壺、油畫、國畫,讀書的空檔,在展間流連忘返,大學棄商從文,改唸東吳大學中文系,半工半讀,有空就泡在故宮和故宮圖書館,整整四年,玉器、宋瓷、書畫、青銅,浸淫在千年文物中,樂以忘憂。

後來更在單車環球之旅途中,對照藝術史,看遍世界各大美術館,在作品的靈光前,感受藝術家創造的神奇,渾然忘了時間。

藝文專欄:

回到故鄉,愛好藝術的專業寫作者,透過藝文專欄在報章雜誌分享藝術的感動,不僅沈澱吸收藝術知識,也有機會結識名家,成為忘年之交,近身了解藝術家的生活,發現真正的藝術家就像修行者,生活規律,不斷創作,才能淬煉出代表作。

名師指點:

單純的藝術愛好者忽然投身創作,是受到當代水墨之父劉國松老師啟發,2014年開始到國父紀念館上「現代水墨研究班」,名師如雲,包含劉國松、羅芳、李振明、程代勒、莊連東教授,以及代課的李重重老師,後來結緣的袁金塔、洪根深和謝其昌教授等,均無私指導,讓我這個從來沒畫過畫的作家,以全世界的海洋感知經驗,發展出色彩斑斕抽象大氣的海洋心象系列。

2016年加入程代勒老師指導的「天遠樓書會」,深入傳統書法,並探索實驗書法的邊界。

學院課程:

2018年正式進入學院學習,追隨劉國松老師到上海,就讀他擔任首屆院長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課堂上幡然領悟,以海填補家族記憶深處的空白。2019年更到「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師從法國哲學巨擘貝爾納・斯蒂格勒教授(Bernard Stiegler),文學、藝術、哲學,三者互相激盪,創造出〈思網系列〉,從個人家族史出發,關注時代的記憶議題,結合文本、水墨和裝置,開拓數位時代的沈思,冥想和感悟空間。

隱居山林:

2020年是藝術的轉捩點,疫情讓學業和展覽都停擺,但內在的創作驅力熊熊燃燒,為了更大創作空間,毅然移居山林,閉門創作,在大甲溪水氣與山谷雲霧中,深透自我進入無限意志的水墨,以藝術打開一個個精神迴路,讓人震驚,從而創新,想像,抵抗計算化技術,創造新的可能。

十年磨一劍,2023年在中正紀念堂和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的創作展,是心靜寄給世界的一封情書,一個祈禱的手勢。

深入淺出的生動教科書

好奇看完康軒這本6上的藝術課本,深入淺出,非常生活化,可以讓小朋友動手做,從小培養觀察感受和藝術創作的能力。

最近常和老友以及她的小孩互動,正要上國一的男生,對自己房間的美感要求很高,一起去聽施蘭芳老師的紀念音樂會,提到他很喜歡台灣民謠的交響樂,看來,這都是新版教科書潛移默化的功勞。

回想自己求學階段,籠罩在聯考的高壓下,美術音樂都是營養學分,印象模糊,記得曾學過中國結和做洋娃娃的衣服,從來不知道自己有藝術的天份,憑著一股無所求的熱情,擁抱藝術,跑到天涯海角,生命轉彎再轉彎,涓滴小溪,竟然匯流,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這,絕對是一個奇蹟,感謝每一位有緣人,因為有你,讓我義無反顧,一路狂奔,遇到懸崖就跳過去,才能跑到今天,深深鞠躬,繼續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