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想變富人,一直在看理財書跟PODCAST,但我發現得到的訊息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傳統的華人思想叫我們要存錢,要存下第一桶金才比較能夠談投資;第二種說法則是請你要像有錢人一樣的花錢,在年輕時先用錢去投資自己,增加自己的眼界跟見識之後,你自然可以賺錢的機會就比較高了。
這兩種說法都有它們的邏輯跟理由,都很好;但是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的我,同時實踐了這兩種理論之後發現如果只是單一存錢或是單一花錢的人生都不對都會失敗;或許對於理財的建議不能用存錢或是花錢這麼簡單的二元對立的說法來解釋你跟金錢之間的關係。
一個人要先存錢還是先花錢,都是要看他們自身的條件而定的;如果今天你的爸爸是巴菲特,那麼你存錢就沒有很大的意義了;但如果今天你一出生就是家裡背著債務的人,那麼你的起跑線就是要先存錢還債,這樣你才能生存。
所以要先存錢或是要先花錢就是要看你自己的經濟條件,在台灣的大部份人都是受薪階級,大部份我身邊的人都是背著貸款存著保險買著零股投資過來的。
我有那種真的是單一存錢的單身女性朋友S,她沒有什麼在買衣服也不社交,保養品也只是用最便宜的開架式,她的人生就是以存退休金為目的;她存了一筆錢,但那筆錢就是工薪族存下來的幾百萬而己,但是她幾乎沒有什麼為自己而生活過,我不知道她是不願對自己好還是想存錢,但她就只有那筆存款了,人生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經驗,而且她還是會有金錢焦慮的。
如果像她那麼摳的存錢但還是會有金錢焦慮,那麼這樣的人生方向或許就是走錯了。
還有一位大手大腳花錢的朋友I,她買東西是不看價錢的,看到什麼覺得很美就會想要買,一些很貴的課程也都會去上,但因為她都沒存到錢。我不知道她有沒有金錢焦慮,因為後來她決定買房了,所以我最近感受到她有一些金錢焦慮快要出來了。
我有時會被這兩種思考模式給搞得很不清楚,因為我的本性就不是那種很摳的人,我摳個1-2天就受不了了,我喜歡享受生命中的美好物質,但我身上其實是背負著一些財務壓力的。但我也做過那種大手大腳花錢的日子,上課買書等,其實那些都沒有辦法在短期之內變現的,而且我買下的東西也大多只是因為喜歡而買,但是就會因為不小心一下子花了太多錢而心慌。
以一個工薪族的收入在台灣生活,其實大多只是溫飽而己,繳掉房貸車貸保險,給安家費,要再多挖一些收入出來愛美上課出國等,那都己經算是奢侈的行為了。
所以你要說生活上能夠存什麼錢呢?如果沒有好好的規劃真的是存不到錢的。那些理財書說的都對也都不對,我覺得理財的規劃是要分階段性的。
我自己的定義是,如果現在的人生階段還沒有存到六個月的生活預備金,那麼就是在生存模式,在生活模式的人一定要以存錢為主,盡量不要買生活非必須品。當你有了半年的生活預備金之後,你就可以脫離生存模式了。
再來就開始可以進入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之下的人生也還是要先存下收入的一部份,做一些投資或是玩樂的規劃,然後其他的錢就可以大手大腳的去體驗去享樂了。
要我做純然很摳或是很大手大腳花錢的人,都不是很適合我,很摳會讓我失去活力,亂花錢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浪費;所以要按照這樣的階段規劃我的理財,才會是符合我個性的理財方式,也才會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