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社區共榮-善用現有資源(長者篇)

  記得當初讀研究所時,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是在服務老人的基金會上班。他是一位很單純善良的女生。有一段時間我與她剛好在同一組做報告,我發現講到她的工作項目時,她都很開心。我那時候總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是在跟她聊天時我的腦袋下載到的,或許是宇宙要透過我傳遞出來,只是那時候我沒發現,再加上那時候的狀況不太好,就讓它石沉大海了。現在決定讓它浮出來~







  今天我與同事聊天聊到安養中心時,我突然想起過去我的想法,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所以決定要把這些概念打下來與大家分享。或許會有相關人士需要用到,可以將這樣的概念加以改善,變成有用方案。


  同事分享的故事:「他有位朋友的父親原本住在安養中心(位在台中),頭腦與身體都還算靈活。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想到已賣掉的房子(位在高雄),總會想要回去看那間房子。後來有一天他就自己坐車回去看房子,事後透過員警協尋家屬才到高雄帶回那位阿公。最後家屬決定向小朋友一樣,早上送去安養中心安親,晚上回去跟孩子住。」


  故事就先分享到這邊。因為在我同事分享時,我突然想到過去研究所時的回憶。所以當下我與同事分享:「安養中心像一棟建築物,封閉在裡面好難受ㄛ~為什麼不用現有的資源去做呢?小學都在住家附近,為何不用那裏的教室作為學習場所呢?不用白不用。」備註:社區是一個很好的基底。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幾年前疫情發生時,防疫的單位是以社區作為概念。所以請大家以社區為視角來看這篇文章ㄛ


大家先想我們小時候,都有學區是吧!只要小朋友滿7歲就要依戶籍地去在家附近的小學報到。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到貓膩的地方?這句話有兩個重點

  1. 小朋友
  2. 戶籍地的小學



小朋友(這邊請替換成長者)



  現在不是少子化嗎?我相信現在有許多的小學或國中,在招收學生時,一定不會像我那個年代一樣,小學每個年級總共有6班,一班有50位左右學生。國中那時候更多,18個班,一班也都50位左右。簡單來說,我們現有的資源【學校】,有許多的空間,為何我們不讓這些空間發揮到他的價值呢?如果有接觸長者的,你會發現長者跟小朋友一樣,他們在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後,變回了小朋友的心智。其實長者就是超級成熟版的小朋友,因為他們記憶裡有滿滿過去的回憶與經驗。


  我們會為小朋友量身訂做每一個年級的學習歷程,對於長者來說也是必要的。依據年齡與身體機能的程度來做安排(長青一年級、長青二年級之類的)。我個人非常推薦身心靈課程絕對是長者必備,但課程可以鬆散一點。至於小學生所擁有的學校福利可以比照辦理,比方說負擔的起的學費、營養午餐、引導老師等,建立一整套專為長者設計的學院。


戶籍地的小學


  為何會提到戶籍地小學呢?因為這是離自己住家最近的公共設施,我想前人在規劃學校這樣的公共設施,是因為方便學子能享有義務的教育,不會因為距離太過遙遠,而放棄學習。這剛好符合長者們的需求,要他們能夠持續的學習,或是說持續參與,不外乎就是要離自家很近。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下一篇想分享:制服×畢業典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