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8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憑著你志氣會成大器】(親子活動案例,附教材分享)

raw-image

談及「石頭」,你會想起甚麼?

 

有人說:

平平無奇、不甚起眼的東西。

暗淡無光、無人問津的物件。

一直都在,可有可無的存在。

 

「石頭」,會讓你聯想起「鑽石」嗎?

由一顆平平無奇的原石,經歷無數次打磨,展現出各種面向,成為了閃閃發亮的鑽石。

如何重新演繹「石頭」背後的意義,運用創新及有趣的方式,跟孩子及家長走一趟從礦石變鑽石的「轉」石之旅?

 

我們跟石籬天主教小學 (下稱石天小) 在新學年伊始,為小一學生及家長舉辦了一個名為【石天奇遇記:魔幻森林】小一迎新生命教育週,透過三天的尋「寶」體驗,帶出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石頭,經歷被發現、被在乎、被磨鍊的歷程後,最後成為閃亮發光的珍貴寶物,就如同閃耀及堅壯無比的鑽石般: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憑著你志氣會成大器。」


一、石頭與孩子的生命成長有甚麼關係?

「你更是美好的你自己,有著一切發光閃耀的可能。」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在活動中飾演「精靈」一角


夥拍學校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多年來積極以創意的方式來推廣不同的教育理念:

「把『石頭』變『鑽石』,關鍵在於『轉』——『轉變』視點及思維,因此,這個活動正正就是一個『轉』石的生命歷程。『轉』石的過程,可先從『命名』開始,如果你看孩子是石頭,通常都會以對待石頭的方式來對待他;但如果你看孩子是鑽石,很大機會以對待鑽石的方式來對待他。簡言之,如何看待一個人,影響我們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師長能以珍而重之的眼光看待孩子,改變就會發生:孩子被看見後,會更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此外,林秋霞老師認為相信孩子是「轉」石的第二步。

「當我們改變了看待孩子的視點後,下一步需要相信他們是可教、可變、可造的人才。若父母及老師以『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 來對待孩子,他們會變得更自信、堅強及重視自己——相信孩子擁有無限潛力,能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成為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的人。這樣的教養信念,能鼓勵孩子聚焦於持續提升、堅持面對挑戰、視挫折為學習的機會、選擇挑戰性高的任務。」

 

孩子踴躍地向父母送上飛吻


林老師補充說,如果師長以「固化思維」(Fixed Mindset) 來對待孩子,不相信他們潛藏的能力,認為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很可能限制了孩子生命的可能性,讓他們變得輕易放棄、避免犯錯,視挫折為能力不足的表現、不敢挑戰自己等。

 

怎樣能讓老師、家長及學生掌握「轉」石的生命歷程?林秋霞老師從一個尋寶之旅說起,虛構了一個六歲的小孩「戴亞文」,在魔幻森林中收到一個神秘任務,找尋一個失落了的寶物。三天的體驗活動中,學生會獲得不同的提示,在群策群力下,最終覓得寶物歸。

「我們在最後一天揭曉『戴亞文』這個孩子的英文名是『Diamond』,不同的人事物都是一體兩面,是平凡不過的『戴亞文』,還是稀有貴重的『Diamond』,視乎我們從哪個角度出發。而且,這個找尋寶物的過程,其實就是找尋自己的過程,寶物在哪裡?我們本身就是寶物的所在。」


二、這個活動的核心目標及信息是甚麼?

「誰都可以發光,只要找對地方。」

家長被活動內容所觸動而真情流露


把「石頭」打造為「鑽石」,是一個修練生命的歷程,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原創了「STONE Model」,當中聯乘了美國教育家米雪寶帕 (Michele Borba) 的「自尊五感」(The Five Building Blocks of Self-Esteem):

  • S:Self-Confidence (自信) (關於「獨特感」:清楚認識自己,認為個人有獨特之處,提升自信心)
  • T:Thanksgiving (感恩) (關於「聯繫感」:感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欣賞、接納及認同,具歸屬感)
  • O:Optimism (樂觀) (關於「安全感」:肯定自己的價值,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被重視及受保護,不易焦慮)
  • N:Never give up (堅毅) (關於「能力感」:清楚及接受個人的強弱項,認為自己有能力去面對不同的挑戰)
  • E:Enthusiasm (熱情) (關於「方向感」:能認清及決定個人的方向和目標)


小一學生在課室進行「做中學」的體驗活動


這個「STONE Model」以「STONE」作為培育學生的主軸:自信、感恩、樂觀、堅毅、熱情,這五個生命素質同等重要,因此各在鑽石的一角上,表示當裝備了這些生命素質後,「石頭」已有「鑽石」的外形。而發光的核心在於「鑽石」內的「星星」,每個人的發光位也不一樣:「誰都可以發光,只要找對地方。」《凡星》

 

三、怎樣從小培育孩子的仁愛之心?

「換個想法,從『心』出發。」

梁汝輝校長認為「仁愛」是其他美善價值的重要根基


而所有的光芒始於內心,當一個人能珍愛自己,關愛他人時,他不但能閃耀發光,其發出的光芒更能燃亮他人。故此,梁汝輝校長認為對小一學生來說,「仁愛」是所有美善價值的根源,

「我們去年凝聚了全校老師的共識,一致認為石天人的生命素質第一位是仁愛,第二位是感恩。」

「仁」字在字形上為「人」和「二」,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表示人際間的正向關係。「仁愛」的焦點在於愛己與愛人,先己後人,然後推己及人,培育仁厚慈愛的品德情操。

 

在親子互動環節,小朋友與家長們坐在一起傾心吐意,紛紛把愛說出口,互相擁抱


梁校長表示,這個活動有很多令他感到深刻的片段,

「其中一個是關於家長的表現。家長由一開始很文靜內斂,變得積極主動,很踴躍地舉手作答;而且在親子互動環節,小朋友與家長們坐在一起傾心吐意,紛紛把愛說出口,互相擁抱,這些場面很觸動我。」

 

他認為仁愛始於內心,有心萬事皆可成:

「在這個活動中,家長把『心』拿了出來,同樣把這顆敞開了的『心』帶了回家。」

 

活動以一個帶有魔幻性質的故事開展活動,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投入其中,並以森林作為主要場景,原因是「森」與「心」息息相關,主角在魔幻森林中出發尋寶,最終發現寶物原來一直已在森林中,象徵寶物一直在我們的「心」中:換個想法,從「心」出發,「仁愛」乃是一個人發光發亮的根本。


四、仁愛與感恩如何相輔相成?

「請記住,你是可以讓世界充滿溫暖的人。」

何秀慧副校長指「仁愛與感恩」一直是石天小的核心價值


仁愛的人,往往都是懂得感恩的人:

  • 仁愛的人通常對他人充滿關懷和同理心,更敏銳察覺他人對自己的善意,進而產生感激之情
  • 仁愛的人會較謙遜,他們明白一切並非理所當然,能心存珍惜和感恩所擁有的

 

於是仁愛和感恩之間形成了一種正向的回饋循環,即當仁愛的人對他人表達愛和關懷時,這種舉動很可能會讓他人產生感激之情,進而激勵他們也去回饋別人。當愛與愛在互動時,仁愛能為世界帶來正向、和諧及溫暖的感恩力量。


家長積極參考不同的體驗活動


耶魯大學前校長蘇必德 (Peter Salovey) 曾說,「感恩的能力是一種核心競爭力。」感恩是有力量的,因為有意識的感恩思維,會讓我們從「失」的心態中,產生「得」的心態,即從「匱乏」轉換成「獲得」的心態,當內心感到富足,能大大提升助己助人的行動力量。此外,根據研究顯示,建立感恩的習慣,有助改善人們的身體健康、減輕心理壓力、增加積極情緒、提高睡眠質量,並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何秀慧副校長指出,「仁愛與感恩」一直是石天小的核心價值,期望讓小一新生及家長認識仁愛,學習感恩,並從中感受滿滿的幸福感。校方認為,感恩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轉化人們的心境,進而影響環境,改變生命。當我們關注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所缺乏的,便會擁有富足感。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帶來更大的幸福感、改善人際關係和增加面對挑戰時的心理彈性。感恩從「謝謝」展開,這不僅是口頭的表達,更是發自內心的感受,使我們更正面地看待生活,對待別人及迎向挑戰。


五、找尋孩子閃亮點為何能促進親子間的幸福感?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親子間進行深情的告白,場面動人


在「石頭」與「鑽石」之間,健康校園統籌潘達輝老師認為,當父母與老師選擇相信學生是未經打磨的珍貴鑽石,將能啟動孩子幸福的人生。

 

這個小一迎新生命教育週,旨在讓小一新生適應投入小學新生活,包括認識學校、學習規則、促進師生互動、感受學校的愛與關懷,並鼓勵其探索自我及建立目標。活動受眾除了小一學生外,更重要的是其家長。潘達輝老師認為教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立德樹人」,

「要讓小朋友『立德』涉及多個持份者,除了老師外,還有家長們,因此這個活動重視以親子形式,以促進他們之間的理解和互動。」建立孩子的童年,就是建立他們的未來,要孩子改變,家長要先改變:願意從小相信孩子,陪伴其展開千錘百鍊的閃亮歷程。


潘達輝老師 (右) 指學校一直重視以「幸福校園」作為發展方針,而「仁愛」和「感恩」是支援「幸福」的重要價值觀


此活動如何可促進小一學生與家長的關係?潘老師指學校一直重視以「幸福校園」作為發展方針,而「仁愛」和「感恩」是支援「幸福」的重要價值觀,

「在親子活動中,我們鼓勵家長從細節中具體看見孩子的亮點,這樣的溫暖互動,大大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仁愛中感恩,在感恩中經驗幸福,以幸福來促進成長。」

 

潘老師補充說,

「我自己也是一位家長,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甚至主動跟自己分享生活點滴,過程中需要正面溝通的技能、仁愛感恩的態度,欣賞彼此的付出等。孩子很需要師長的肯定與支持,一句簡單而具體的讚賞,他們很可能會銘記一生。讓孩子由石頭變鑽石,父母和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培育自己找尋孩子閃亮點的能力。」

 

在後疫症年代,世界急劇變遷,困難與逆境重重,在家庭及學校開始,培育孩子仁愛與感恩的能力,將能協助他們綻放生命中的光芒。


結語:

主角在魔幻森林中出發尋寶,最終發現寶物原來一直已在森林中,象徵寶物一直在我們的「心」中:換個想法,從「心」出發,「仁愛」乃是一個人發光發亮的根本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石天奇遇記】,奇在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傳奇」: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憑著你志氣會成大器
學會爭氣,未能放棄」——《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要「成大器」,先要「不放棄」。

是「器」,還是「棄」,從一道「氣」開始。

 

這道「氣」不需石破天驚,也未必驚天動地,

卻是默默修練自己並非理所當然的生命氣息,這樣已足夠出色——

「你感恩,你仁愛,你能發現自己的美好。」

共勉。

—————————

 

i. 延伸閱讀

【親子教育「石頭」變「鑽石」的閃亮之旅】|《點解生命研究所》

https://pse.is/6frfwg

 

【感恩教育以感恩和仁愛栽培自信的孩子——教師心聲及回饋】|《Vocus》

https://vocus.cc/article/66eb6a7efd89780001ecb1dd

 

【全情投入,投入「傳」情——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願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星島親子王》,第745期

—————————

 

ii. 教材分享

你有沒有試過,因為專注地做一件事而忘卻時間的流逝?

你有沒有試過,因為投入地做一件事而充滿成就及滿足?

你有沒有試過,因為忘我地做一件事而擁有滿滿幸福感?

 

這就是正向心理學的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的「心流」概念 (Flow,或譯「神馳」)。它指一種強烈的全神貫注的過程,當人集中在做一些其真正享受和重視的事情,就會全心投入在此時此刻。這與提升人們的快樂及幸福感密切相關,可以是個人單獨經歷,或與團體一起經歷的。

 

正向心理學的焦點是「幸福」。「幸福」有五個可以測量的元素 (PERMA),當中包括「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全情投入」(Engagement)、「正向關係」(Relationship)、「人生意義」(Meaning) 和「成正向就」(Accomplishment)。這個理論指出,幸福的人生是需要人們「全情投入」地生活,從而提升生活滿意度。

 

我們製作了【如何讓孩子全情投入地感受幸福】,當中包括探索「全情投入」的九個特徵、分析「全情投入」與減壓的關係、以「全情投入」來感受幸福的策略,以及一些可供師生及親子共讀的幸福暖心小故事,共同建立溫馨幸福的小時光。在新學年之初,讓我們跟孩子一起探索「心流」與成長的正向關係:孩子若能專注地、投入地、忘我地參與校園內外的生活,優秀與幸福便是隨之而來的結果:學習從「全情投入」到「投入『傳』情」——傳達幸福、愉悅的情感。

 

若有興趣索取,歡迎到此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W1PmuBWqZuwKWKax/?mibextid=WC7FNe) 讚好此帖子,然後 2) 留言:「我想要電子版」,直接inbox給你。

———

 

同步在MeWe也可找到我們:

https://mewe.com/p/whynoteducati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