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氣孔:植物的神奇內部調濕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蒸散作用(transpiration)就是植物以水分蒸發作用失去水分的過程。不要以為蒸散作用對植物只有害處,植物需要蒸散作用把礦物質連同水分一起運輸到植物的全身各部位,而蒸散作用又成為推動韌皮部(phloem)運輸光合作用合成的養分的重要動力。所以,雖然蒸散作用會造成水分流失,但是植物卻也少不了它。


科學家們在過去討論植物的蒸散作用時,總是假設葉片內部(葉室,leaf chamber)的蒸氣壓(也就是水蒸氣的濃度)一定總是在飽和狀態的。由於只要關上氣孔,葉片內部的空間不就是「密室」嗎?而且,要測量葉片內部的蒸氣壓真的很難,所以,簡單假設葉片內的空間的水蒸氣是處於飽和狀態,也是頗為合理。畢竟,葉肉細胞的水分,應該很容易就可以蒸發到葉片內部的空間裡。


也因為這樣,所以過去科學家們認為「蒸氣壓的差值」(VPD,Vapor pressure deficit,即葉片內外的蒸氣壓差),是單單由葉片外面的大氣壓的相對濕度(RH)來決定。既然葉片裡面的水汽總是維持飽和,所以VPD當然是看外面的水汽的多少來決定囉。


於是,科學家們認為,控制葉片水分流失的唯一速率限制步驟就是氣孔(stomata)的導度。氣孔張開,導度就高,水分散失得就快;氣孔關閉,導度降低,水分散失得就慢。


不過,科學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還問砂鍋在哪裡」,就是有人覺得,很難測量並不是不能測量,所以就是有人會想要量量看。畢竟隨著技術的進步,許多過去沒辦法做的實驗,有不少在現在也漸漸開始可以做了。


由國立澳洲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就設計了一個系統,可以測量葉片內部的氣體狀態。他們不但可以測量葉片內部,還可以分為上下葉室來測量!不過,他們只能透過偵測葉室的二氧化碳(CO2)梯度來估計水蒸氣的飽和程度。


怎麼量?他們藉著把下葉室(位於植物下表皮內部的空間)的CO2降到很低(降到光合作用停止,這樣就不用擔心光合作用會影響測量數值),但是上葉室的CO2仍然保持正常,接著就可以觀察CO2從上葉室跑(擴散)到下葉室的速度。CO2要從上葉室跑到下葉室,會遇到阻力,而這個阻力與葉片的結構與葉片內部的水汽多少有關。由於葉片的結構要瞬間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可以簡單說,阻力與葉片內部的水汽多少成正比。


如果就像以前大家假設的,葉片內部的水汽一直都是飽和的,那麼不管怎麼調整蒸氣壓的差值,阻力應該都不會改變;如果阻力改變了,那就意味著葉片內部的水汽並不都是處於飽和狀態的。也就是說,以前的假設是錯的。


使用這個系統,他們在2022年發現其實C3植物的葉片內部的水蒸氣並不總是在飽和狀態的,而是會變動的。這挑戰了過去的認知,但是,會不會這只是C3植物的現象呢?畢竟C3植物的蒸散速率原本就比較高。雖然大部分的植物都是C3植物,但還是有必要釐清到底這是不是專屬於C3植物的現象。


所以,最近他們又測量了幾種C4植物,包括小米、玉米與高粱。結果他們發現,隨著蒸氣壓差值的改變,玉米與小米葉片內部的相對濕度從飽和降到92-96%,然後再降到80-85%;而高粱則從飽和降到93-95%,又降到83-84%。


這個數據,與他們過去在向日葵和松樹測到的數值相當。所以,他們認為,氣孔並不是唯一會影響葉片水分流失的速率限制步驟,還有所謂的「非氣孔蒸散機制」(nonstomatal control of transpiration)。


什麼是「非氣孔蒸散機制」呢?研究團隊認為主要是葉肉細胞的細胞膜對水移動所產生的阻力(resistance to liquid water movement in the plasma membranes of mesophyll cells),可能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有關。


這個研究告訴了我們,植物控制水分流失的機制比我們過去設想的還要更精細,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評估和調整現有的植物蒸散模型。所以,科學研究真的是「不斷接近真理、趨近真理」的過程啊!


參考文獻:


Wong, S.C., Canny, M.J., Holloway-Phillips, M. et al. Humidity gradients in the air spaces of leaves. Nat. Plants 8, 971–978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2-01202-1


Márquez DA, Wong SC, Stuart-Williams H, Cernusak LA, Farquhar GD. Mesophyll airspace unsaturation drives C4 plant success under vapor pressure deficit stres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 Sep 24;121(39):e2402233121. doi: 10.1073/pnas.2402233121. Epub 2024 Sep 16. PMID: 3928405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69會員
892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蒸散作用就是植物失去水分的過程。不要以為蒸散作用對植物只有害處,植物需要蒸散作用把礦物質連同水分一起運輸到植物的全身各部位,而蒸散作用又成為推動韌皮部運輸光合作用合成的養分的重要動力。所以,雖然蒸散作用會造成水分流失,但是植物卻也少不了它。 到底什麼是主要決定蒸散速率的因素,最近有了新發現!
Thumbnail
蒸散作用就是植物失去水分的過程。不要以為蒸散作用對植物只有害處,植物需要蒸散作用把礦物質連同水分一起運輸到植物的全身各部位,而蒸散作用又成為推動韌皮部運輸光合作用合成的養分的重要動力。所以,雖然蒸散作用會造成水分流失,但是植物卻也少不了它。 到底什麼是主要決定蒸散速率的因素,最近有了新發現!
Thumbnail
這也只是一個簡單的自然大道邏輯規律;和正陽、負陰、存儲與使用的關係相同道理而已. 大到人的天年壽命, 小到簡單錢財, 水塔裡的水,汽車電瓶....一樣. 收、聚的就會增加, 樾來越多. 相反的散、耗、使用了, 就會漏失, 當然就會越來越少..........., 人的健康能量狀態:精、氣、
Thumbnail
這也只是一個簡單的自然大道邏輯規律;和正陽、負陰、存儲與使用的關係相同道理而已. 大到人的天年壽命, 小到簡單錢財, 水塔裡的水,汽車電瓶....一樣. 收、聚的就會增加, 樾來越多. 相反的散、耗、使用了, 就會漏失, 當然就會越來越少..........., 人的健康能量狀態:精、氣、
Thumbnail
(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稿 2024年7月24日)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樹皮中的微生物能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這使得樹木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作用,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更加重要。 當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超過預期時,這項新發現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只要他們願意採取必
Thumbnail
(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稿 2024年7月24日)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樹皮中的微生物能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這使得樹木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作用,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更加重要。 當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超過預期時,這項新發現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只要他們願意採取必
Thumbnail
我們一直都認為在都市中種樹好處多多,可以讓空氣變得清新、讓人們心情愉快;卻沒想到,植物釋放出來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會造成空氣污染?! 怎麼會這樣?
Thumbnail
我們一直都認為在都市中種樹好處多多,可以讓空氣變得清新、讓人們心情愉快;卻沒想到,植物釋放出來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會造成空氣污染?! 怎麼會這樣?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一點一點在改造環境,雖然過程勞力少不了,但徹底流汗也是在代謝,如同我們正在清除塵封已久的蜘蛛絲和灰塵,過程中免不了要弄髒衣服和勞動身體,但勞動後的成果卻是對身心皆有助益,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回應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喔!
Thumbnail
一點一點在改造環境,雖然過程勞力少不了,但徹底流汗也是在代謝,如同我們正在清除塵封已久的蜘蛛絲和灰塵,過程中免不了要弄髒衣服和勞動身體,但勞動後的成果卻是對身心皆有助益,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回應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喔!
Thumbnail
在沙漠或旱地中收集水分是一項挑戰,但植物和昆蟲的策略以及科技創新提供了多種從空氣中提取水分的方法。本文將介紹從自然界和科技創新中獲得靈感的方式,包括植物和昆蟲的策略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開發的水分提取技術。
Thumbnail
在沙漠或旱地中收集水分是一項挑戰,但植物和昆蟲的策略以及科技創新提供了多種從空氣中提取水分的方法。本文將介紹從自然界和科技創新中獲得靈感的方式,包括植物和昆蟲的策略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開發的水分提取技術。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