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台灣基隆與雞籠中元祭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過往留下的歷史與記憶,結合時代的演變,漸漸形成它現今獨有的特色和面貌。


基隆(Keelung)作為台灣最北端,因環山向海,常年潮濕多雨,素有「雨港」之稱。早期這座城市叫作「雞籠」,當地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因為它的地理形狀像個養雞的籠子;二有說是與原住民「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名稱發音而轉換來的。直到清領時期,才改名為基隆,其寓意「基地昌隆」。


然而,基隆是沿著海港發展起來的城市,與台灣其他地區略不相同。走在路上,可以發現街道與巷子之間充滿潮濕黏膩感,並融合了不少海味和魚腥味,正好滿足了視聽觸味嗅的人體五感。


基隆的街頭巷弄細長窄小,有的樓上是住家,樓下是店家或市場。縱橫交叉的遮雨棚,潮濕黏膩的地板,偶爾飄來陣陣海腥味,加上陰森濕冷的氛圍,會讓人有置身在香港九龍城寨的錯覺。


回溯初期,當年來自福建漳州和泉州的先輩們,他們移民渡海來開拓此地,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與精神上的寄託,便隨身攜帶家鄉信仰的神祗來台,以祈求順利平安。爾後也反映在寺廟和宗親會的建立,以及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上,逐步成為凝聚當時移民們的情感中心。由此可見,這般互助互保的情況與馬來西亞早期華人移民社會如出一轍。


『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



根據當地人說法與基隆開發史記載,由於早年遭受外擾內亂,除了面對異國侵略,漳州人與泉州人因彼此的風俗習慣差異,加上謀生利益而產生各種矛盾,也經常引起不少械鬥,導致死傷多人。為了避免這些無主亡魂化為厲鬼,造成地方不寧,因此有識之士相約出面呼籲收集遺骸,起造義墳,並將其命名為「老大公墓」。這不僅緩解了雙方仇恨,避免各種糾紛,同時也慰安多名孤魂亡靈。


然而,隨著公墓的變遷,以及後來的神格化,一群有心人慷慨捐獻,在坡地上整建「開基老大公廟」。其奉祀意義除了紀念保衛鄉土遇難的先賢,也讓後人保有慎終追遠的美德精神。換句話說,開基老大公廟即是基隆的義民祠,亦是當地著名的陰廟。


雞籠中元祭每年於農曆6月29日的子時開始,在開基老大公廟裡起燈腳,以照引好兄弟往返人間享用民眾的供奉。


自此,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節,基隆人在專門為普渡慶典而建設的祭祀主場地——主普壇,開始以普渡賽會代替流血械鬥,藉著姓氏宗親團體來輪流擔任主普委員,以血緣關係化解地域隔閡,並與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和當代藝術融為一體,繼而演變成後來的「雞籠中元祭」。


農曆7月1日在開基老大公廟進行開龕門儀式,地府的亡靈將會來到陽間,也意味著正式進入大家俗稱的「鬼月」。
















開龕門當天,有來自台北的全西園掌中劇團,他們誠意獻出傳統布偶表演。














『170週年的雞籠中元祭』

農曆七月的中元節是儒、釋、道相互影響,歷代相傳的結果。它既有孝順父母的情、供養三寶的心,又有救拔超度四生六道的慈悲。台灣的雞籠中元祭沿襲傳統文化涵義,加上歷年民間故事,以和平競爭方式來代替械鬥的陋習,其祭拜對象除了有「漳泉械鬥」中的死難者之外,還有渡海來台的其他先民,後來也擴及到抵抗西班牙與荷蘭侵略的戰士,以及基隆戰爭史上的各國人士,包括法國人和日本人等。此後,雞籠中元祭成為當地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帶動了基隆地方觀光的發展,如今更是邁入第170週年。


雖說每年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等各地都有舉行中元普渡,然而大家的慶典方式各有不同。雞籠中元祭活動為期一個月,每年從農曆6月29日的子時開始至農曆8月1日結束。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莫過於當地非常傳統的科舉儀式,如「開龕門」、「關龕門」,即當地俗稱的「開關鬼門」,以及豎燈篙、迎斗燈繞境、放水燈遊行、海岸施放水燈、中元普渡以及跳鐘馗等等。可惜的是,因擔心深夜不熟悉山路回住宿,最終還是錯過跳鐘馗儀式,成了這趟駐村歲月裡最大的遺憾。




有趣的是,長年下雨的基隆,老天爺似乎對農曆七月會稍微關照一些,特別是在施放水燈當晚,無風無雨好天氣。當地人還盛行一句話:中元普渡不下雨,證明基隆里長做得好。





『你所害怕的靈魂,也許是別人朝思暮想的家人』


在農曆七月,人們俗稱的鬼月份裡,基隆除了有官方的中元祭之外,俗稱「公普」,當地商家與民眾也會依循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良辰吉時,在各自的場所或社區進行一場普渡法會,他們稱之為「私普」。因此,走在基隆的大街小巷裡,隨時到處可見大家採用佛教、道教或民間信仰方式去祭拜,可以說是全台最會普渡的一座城市。



佛教徒稱其為盂蘭勝會,多數以鮮花、素果和素菜來奉祀神明,祂們有的是面燃大士爺、蓮花生大士、地藏王菩薩以及佛陀等,並以念誦經文《慈悲三昧水懺法》、《佛說阿彌陀經》或《甘露施食要集》以完成整個儀式流程,此情況與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大致相似。



若以道教方式來普渡,當地民眾多數會邀請道士來作法,按照各自的派別與身份地位,有的會自稱是道長或法師。在走訪拍攝的日子裡,遇見最多的派別是正一派。他們多數身穿紅黑色的道袍,也有紅黃色的八卦袍,頭戴法帽或八卦帽。普渡儀式一開始會念誦《慶讚中元經》,誠心向地官大帝祝壽,也祈求祂赦免罪過;後半段則以《靈寶正一施食玄科》經文來為亡魂甘露施食,並奉上各自準備的食物和供品。





「刣豬屠羊」是當地最常見的敬獻儀式,主普壇每年都會以真實完整的牲禮展現,而民眾的私普則以個人喜好和能力進行。隨著時代的演變,愈來愈多人會以手工麵線、素食食品來裝飾成豬和羊的模型來祭拜,認為這樣環保又衛生。







在供桌前或桌底下,必須放一個盛好水的臉盆,盆上要有毛巾、盥洗用具和針線等,好讓亡靈來到陽間可以梳洗一番。



民眾還會準備筍子、生薑與鹽巴作為祭品,其寓意著山珍海味。


一鍋未煮熟的空心菜湯是當地特殊的普渡祭品,暗示著主人有心請客,但無心留客,希望你吃完趕快走。




說到中元普渡,當然少不了焚燒金紙製作的法船,以龍頭為造型,因此有人稱它為龍船。基隆人相信這艘船可以拯救沉溺中的眾生,使他們了脫生死,早日前往涅槃彼岸。然而,其法船所使用的金紙不同,獻給的對象就有分別。例如金紙上佈滿「極樂世界」四字的是送給往生者,「大悲咒」是神明與往生者通用的,而「福祿壽」則是專給神明。當地人也相信焚燒法船,可以為他們整年帶來更多的財富。



巾衣,通常是台灣人在中元普渡時使用的紙錢,其印有衣褲、髮梳等圖案,寓意著要給好兄弟梳洗打扮。


中元普渡除了常見的銀紙和巾衣之外,也發現到有民眾親自摺紙,造型是罕見的日本傳統服裝與飛機等。


關龕門落在雞籠中元祭的最後一天,正式宣告關閉來往陰陽的通道。由道長揮劍帶領下,進行「禁壇」儀式,以限制好兄弟活動的範圍。





對基隆人來說,他們誠心普渡祭拜老大公先民、亡魂、好兄弟們,能夠祈求整年平安順利,同時也希望藉此機會來懺悔自己犯下的過錯,化解累世的冤親債主。



後記:

特別感謝基隆「雨都漫步」藝術駐村空間、基隆市居民們、願意分享和受訪的善心人士,以及持續維護各自信仰文化傳統的大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