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31日,都是派對之夜,人們裝扮著不同的人類走到街上遊行或參加派對,但你是萬聖節的由來嗎?知道為什麼南瓜成為了聖誕節的招牌嗎?下面一一為大家娓娓道來。
萬聖節的前身是不列顛凱爾特人慶祝豐收的傳統習俗,他們將10月31日定夏季的結束,11月1日為冬季的開始,所以稱為「夏末節」Samhain(部分地方音譯:薩溫節)。在這一日,顛凱爾特人認為是人間和陰間界線變得模糊的一日,亡靈幽魂會回到人間到處遊蕩,回到他們生前熟悉的地方,甚至可能會捉交替,這就有點像我們華人的中元節或盂蘭節一樣。
顛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在村中遊走,認為可以嚇走邪惡的鬼魂,並聚集在盛大的篝火前,燒掉部分的農作物和動物來祭祀在人間遊蕩的亡靈。在慶典結束後,會以篝火的火源來點亮家中的火爐,祈求神聖的篝火保佑他們度過接下來的冬季。
後來隨著天主教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天主教的諸聖節(紀念死去的信徒)和傳統習俗的夏末節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和日子也是同一日,都是11月1日(通常節慶會在前一晚開始,延續至第二天),後來更將兩者結合,形成了萬聖節的雛形,而Halloween是由古英語Hallow和even結合而來,Hallow也有Holy的意思,代表著聖人或神聖的,而even則指夜晚,省略為een,加起來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Halloween了。雖然古代的夏末節跟諸聖節是萬聖節的起源,但現在萬聖節的慶祝模式卻歸功於美國。
時間來到發現新大陸的十五世紀,不少的歐洲人移居了美洲,也把自己家鄉的傳統習俗帶到美洲,再與當地的印第安人信仰和文化融合,慢慢變成具美國風格的特色節日了。美國的大人和小孩都會盛裝打扮出席派對,而小孩們就會挨家挨戶地索取食物或禮物,就是我們常聽到的「Trick-or-Treat」,把傳統的模式更加放大,有看美國電影或美劇的應該都不會陌生。傳統的夏末節會把全屋的蠟燭的吹熄,並以糖果布施亡靈。到了20至30年代,萬聖節逐漸成為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慶,變裝遊行和派對都是其特色之一,也就成了我們現在一直所流行的版本了。
墨西哥的亡靈節也因被西班牙殖民,隨之而來的天主教文化與當地的本土傳統文化融合而來。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南瓜燈籠成為了現在慶祝萬聖節的標配呢。南瓜燈籠,Jack-o’-lantern的傳說,跟一個愛爾蘭男人有關,此男子常常喝酒不付錢,所以被冠上「吝嗇的傑克」(Stingy Jack)的外號。傑克不但吝嗇,也會耍一些小聰明,曾經兩次耍小聰明令到魔鬼不得不屈服答應在將來一年都不得再來嚇他。不久,傑克去世了,看守天堂的聖伯多祿因為傑克的吝嗇和捉弄別人而不準其進入,所以他無去到天堂得到永生,而他之前也利用小聰明令魔鬼能讓他不會在地獄受苦,最終傑克只能在陰間徘徊,並且提著白蘿蔔,裡面放著魔鬼給他的炭火來照亮路面。
等等,這裡明明說是白蘿蔔,為什麼到現在就變成南瓜呢?這又要歸功於美國了。
傳統的蘇格蘭人模仿傳說中的傑克,挖空白蘿蔔並放入蠟燭,而愛爾蘭人有時也會用馬鈴薯利代替,英格蘭人則用甜菜頭。而南瓜則是歐洲人移民到了美國之後,發現南瓜是個更好的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隨著萬聖節成為了盛大的節慶,不少商家都看盡商機,在節日期間推出限定產品或節日優惠,歷年也不少以萬聖節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上映,但最引人注目的漠過於主題樂園舉辦的鬼屋派對和表演,吸引了不少本地及外地遊客,將節日消費文化推至另一個高點。而在美國,萬聖節更是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商業節日。
但對於宗教人士來這就非常頭痛了,除了萬聖節之外,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也同樣被認為變得商業化,而忘記了本身節日的宗教意義。有些宗教團體會在萬聖夜當晚另外舉行「期待耶穌節」,又鼓勵信徒在小朋友前來索取糖果時,給他們送贈聖經或十字架等其他基督宗教禮品。掃興了這個團聚親朋好友,普天同慶的日子了。
萬聖節片單
https://vocus.cc/article/66ffb130fd897800015027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