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種土》省思紀錄片的吸收方式後,隔沒兩天又看到一部完全跟以前不一樣的作品,我想就跟好脆友沛倫大哥講的一樣:「看紀錄片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它可以脫離拍片者與客觀的真實。我想可能是因為它不可能也不可以像劇情片那樣鋪天蓋地把故事、畫面填滿,於是大家在孔隙中看到自己。」就讓我拾人牙慧一下當作開頭的引言。
這部紀錄片是非常私人的電影,等於是導演對摯友的告別書。作為觀眾的我們就像外人,看著這漫長的告別一幕幕走過。但因為她極致的私人性質,等於把自己曝露在外人眼中,這種真心誠意跟赤裸感,反而讓我感受到她的真誠,並且被其中三人角色的故事所感動。
即使導演並非電影科班出生,看完的感覺是一種「很RAW」的美感,她花了時間拍了素材,並且有意識的選擇將片段剪進片子內,產生出來的作品卻沒有一些炫技的老屁股故意製造的不協調感,我在這部電影看到的是苡珊的徬徨,真正重要的事件她並沒有參與,但整件事情的哀傷她並沒有少於他人。甚至因為事實的缺乏,對於心痛的感覺從何而來那煎熬,我認為我有被傳達到,可能可以說我在通靈吧。
至於聖岳,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他一副無可奈何,不在乎的態度,但我看著他我只覺得無法想像他心中那巨大的悲傷跟陰影要如何在這一生去面對,去消化,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尼泊爾的山洞中度過的那47天,是非人的經歷,在一個人的心中會種下怎樣的種子,即使想破頭我也想像不出來。
完全能夠理解的,只有他中途就離開拍片計畫的決定,或許這幾年的時間還太少了,不夠他再度去面對這影響一生的經歷,他從山洞出來的時候,已經不是當初從桃園機場出發的他了,爾後的人生該怎麼度過,我只能給予無限祝福與祈禱,希望他能夠好好的。
我在分享的文章中總是很少寫電影的劇情,覺得評論電影不是在講故事心得,但由於這是社會事件的紀錄片,我寫下那麼多個人觀感的解讀,是因為我很震驚導演可以在她第一部紀錄長片就能表達出這些情感,她甚至不是科班出身,或許這是因為親身/非親身經歷的對立情感不斷的碰撞,在導演鏡頭中共鳴到觀眾的心裡,她去到了那個山洞,得到了什麼了結,也不一定是語言跟電影能夠表達的,但那是導演的事,就像沛倫哥說的,作為觀眾的我,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
「我們是兄弟,也是情人」這句話真是看一次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