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瘦的靈魂》:有演出,還能算紀錄片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直在想該怎麼談這部作家紀錄片,遲未動筆,結果日子一久,印象不再鮮明,更是難去說點什麼。轉念一想這樣或許也好,就來寫「儘管有點模糊,有點距離,但依舊想說點什麼跟這部電影有關的」是為什麼,來寫這部電影對我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樣一想突然輕鬆許多,不必爬梳早已記不得的細節,而能宏觀地來看時隔九個月,這部電影於個人的觀後座力。

電影《削瘦的靈魂》上映海報
來源:威秀影城

  執導《削瘦的靈魂》朱賢哲導演,以《養生主:台灣流浪狗》獲二〇〇一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二〇一六年以首部劇情長片《白蟻:慾望謎網》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電影題名,靈感來自七等生的長篇小說〈削廋(ㄙㄡ)的靈魂〉。「削廋」(「廋」有隱匿之意,音似soul靈魂),為七等生自創詞,意旨「不斷被剝削的靈魂」,後來出版雖誤植為「削瘦」,但認為意思差異不大,也就未做解釋和更正。導演續以「削瘦」為題,係經七等生同意,七等生以為這是導演的創作,不予以干涉。

  老實說,在看《削瘦》之前未曾接觸導演的其他作品,僅僅聽聞《白蟻》,而關於作家七等生也不甚熟悉,僅讀過出了名叛逆的《我愛黑眼珠》。因逝世消息方認識作家,在看完電影後展開研究,我可以算是導演口中的「以後的人」(註1)了吧。面對我這樣「以後的人」,電影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窗口,這不意味說看完電影便能掌握七等生及其作品,而是說《削瘦》確實提供了一個理解方式。於是在這理解之上,我們能與之對話,談論喜歡或不喜歡這樣的表述方式,談論道德,談論自由,而我認為這些問題,正普遍為喜歡文學、關心文學,或者說,關心文化、關心人的人所關切。我們與電影的共同話題打開了,我們能更用力地認識電影並與之互動。這部電影,或許也是拍給你的電影。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與紀錄片相對的為劇情片。在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參與。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與現實、實際情況一致。(註2)

  有別以上對一般紀錄片之理解,本片作為「作家紀錄片」,較為特殊且使人質疑的是,電影構成不單只有採訪與側寫,亦穿插不少作品文字與片段劇情,使整部電影遊走於虛實之間。對此,學者楊小濱認為:

紀錄片充斥著劇情片樣式的扮演者,並依賴他們將紀錄片無法還原的歷史場景與歷史事件表演出來。坦白說,我對此一直充滿了偏見。過多的演員表演大大減弱了紀錄片的力量,顯得力不從心。(註3)

  學者又提到:「不管何種形式,簡單的圖解嚴重降低了文學原著的想像空間」,而既然本片意在勾勒七等生文學的大致面貌,或許可以一種「後設」的拍攝手法:

不如把展演小說情節的場景設計影劇排演的場景——這部影劇自然是對這部小說的改編。對「改編」過程的演示,可以成為紀錄片拍攝對象的一部份。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紀錄片才「記錄」了什麼,不僅它所記錄的與文學原著密切相關,而且它所記錄的表演過程本身就是隨時可被討論的。(註3)

  然而如此拍攝未免顯得多餘,既然我們都同意紀錄的視角必定帶有創作者(導演)之主觀性,那麼紀錄片難道只能是一種好似客觀的旁觀視角嗎?我以為我們之所以看紀錄片,是想透過導演的眼睛來認識現實,而這個現實,應該要能包含導演自己的認識,否則便沒有所謂的紀錄片了。既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某導演的紀錄片,明白這是某人的視角,那麼大可不必費心設計成「記錄」的樣子才算是紀錄片。紀錄片除了「旁觀視角」外,也能宛如《削瘦》,呈現出另一種「介入視角」。這種視角是記錄的一種,是導演在介入作家生命時對自己與對作家的記錄,像是參與抗爭者在隊伍中舉起攝影機。反之,一般常見的紀錄片,則像是對伍之外的人攝影,如學者所言之記錄。

  我們描繪自己親身經歷的現實,是一種記錄,導演反映自己親身閱讀的體驗,也是一種記錄,而非簡單地嘗試用圖來向觀眾解釋原著。換言之,導演在《削瘦》中安排「演出」,意在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如何理解七等生這個人,並提供給「以後的人」作為路徑。或許這也是「演出」之所以詩意的原因,因為導演並不意在透過「演出」來呈顯文學內容。

  如果我們擴大對「紀錄片」的想像或理解,不再只限於作家紀錄片,而能更深刻地去想電影本身已是另一位作者的作品,那麼在看到導演的「圖解」時,便能放下所謂「電影削減了閱讀的畫面想像」(何況以「電影削減了閱讀的畫面想像」來批評電影是不太公平的),去細細感受導演所呈現的、屬於個人的孤絕況味了。

【延伸閱讀】

〈我愛黑眼珠〉:3個另類視角,開啟七等生門閫的3支金鑰(上)

〈我愛黑眼珠〉:3個另類視角,開啟七等生門閫的3支金鑰(下)

〈結婚〉:摩登俗女曾美霞之死

〈僵局〉:身心無法合一的僵局


註記
1、導演自道:「它是拍給以後的人理解」。蔣亞妮(2021年2月23日)。一部拍給以後的電影:訪《削瘦的靈魂》導演朱賢哲。聯合文學。https://www.unitas.me/?p=20236
2、維基百科(2013年9月1日)。紀錄片。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0%E9%8C%84%E7%89%87
3、楊小濱(2021)。〈我愛七等生:觀紀錄片《削瘦的靈魂》〉。《文訊》,第425期,頁73-75。

後記
1、原本打算以「觀點」、「削瘦」和「介入」分別來談這部電影,但寫完第一部分後自覺想談的都點到了,便不再細究。整體而言,我認為電影勢必帶有導演的「觀點」,從其仍將電影命之為「削瘦」可知,電影本身已融入導演對七等生及其作品的理解,而詩意的畫面「演出」也確實「削瘦」。我以為紀錄片仍能「介入」並改變社會,正如本文開頭提到,導演說這是一部拍給「以後的人」理解的,而我作為「以後的人」也確實被改變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81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沒有追開香港YouTube頻道「試當真」,也許它們出品的《公開試當真》會吸引我入場之處,亦是監製暨主演之一許賢拍攝這套紀錄片的原因:治癒公開試留下的創傷 (下有劇透)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蜻蜓飛過的歲月》具備破除社會集體命運的企圖,且試圖在記下的片段中審視自我敘事如何在框架之下發展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那份試圖理解個人經驗敘事意義何在的心意。意識的形成,也許就在於意識到人需要去解釋自我,釐清自我與他者、環境之間的關聯的時刻。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已經早就過了喜歡看武俠動作片的年紀,因此在我較能理解如何去讀電影之後,許多黑澤明的經典電影反而已經提不起勁去看,年輕時看過的就不值得一提了,甚至可以把它當作沒看過,根本不知如何欣賞且解讀不懂其內容意涵,簡直就是浪費時間。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在我的片單裡已經存在很久了,直到幾個月前才找出來看,一看之下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其實我早該寫影評的,我想應該是在2016年當兵的時候,當時的班長早就建議我多寫一些影評的。 但如今,我還是選擇不要寫影評。 而是,我要用我最擅長的能力:重新闡述一個既有定義。 所以我選擇不要稱我的影評為影評。我選擇稱我之後要寫的文字稱為「影述」。對於影像而獲得的情感述說。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沒有追開香港YouTube頻道「試當真」,也許它們出品的《公開試當真》會吸引我入場之處,亦是監製暨主演之一許賢拍攝這套紀錄片的原因:治癒公開試留下的創傷 (下有劇透)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蜻蜓飛過的歲月》具備破除社會集體命運的企圖,且試圖在記下的片段中審視自我敘事如何在框架之下發展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那份試圖理解個人經驗敘事意義何在的心意。意識的形成,也許就在於意識到人需要去解釋自我,釐清自我與他者、環境之間的關聯的時刻。
Thumbnail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已經早就過了喜歡看武俠動作片的年紀,因此在我較能理解如何去讀電影之後,許多黑澤明的經典電影反而已經提不起勁去看,年輕時看過的就不值得一提了,甚至可以把它當作沒看過,根本不知如何欣賞且解讀不懂其內容意涵,簡直就是浪費時間。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在我的片單裡已經存在很久了,直到幾個月前才找出來看,一看之下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其實我早該寫影評的,我想應該是在2016年當兵的時候,當時的班長早就建議我多寫一些影評的。 但如今,我還是選擇不要寫影評。 而是,我要用我最擅長的能力:重新闡述一個既有定義。 所以我選擇不要稱我的影評為影評。我選擇稱我之後要寫的文字稱為「影述」。對於影像而獲得的情感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