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中開始,每日睡前用手機回答七個固定提問,不知不覺累積了三個月了。
回顧九月~十月在備忘錄上的文字,我看見我心態上對於「分享」充滿徬徨。
今天鼓起勇氣整理了這疊思緒,想給這一個月的自己,一份階段性整理。
我觀察自己在寫作的主題上,正在偏執地分享美麗的風景。
但「分享美=生產力=成功」是我自創的假性連結。
原來我選擇在文章上放大了「美」的詮釋,是因為我不敢看生命中的「醜」。
後者所富含的力量和意義,絕對不亞於前者。
寫作投入的力道,我花很多、很多時間,中毒般地深究名人、名景、名畫的脈絡。
我看見我認為「分享社會已經認識的形狀,比較容易產生共鳴」。
當然,當我被作品、風景深深感動,仍是不假、仍是好真實且令人醉心的體驗。
只是和社會上已知的文本相比,我知道分享自己「生活的形狀」比較難,因爲近期的我對自身是有不滿意的,要去承認自己目前與離失敗有點近,有傷自尊心。
寫作,我已經開始行動一個多月,我很感謝開始行動的自己,因為如此,我才看見主題的選擇原來我有刻意為之、投入的寫作力道過猛導致患得患失。
我不後悔這些產出(還是好喜歡投入時的真心),我也終於開始好奇當我面對美麗景色時,自己的埋得比較深的心態。
我想為我的眼界增添色彩,關注我覺得有趣的事。
我也期待透過文本、風景,創造與人連結的感動。
這是中性的、沒問題的,我卻將「寫作生產力與外部評價」做惡性掛鉤,使自己的文章愈寫愈膽小!
這樣實在太可惜了呀。
現在局部拆解了「分享的膽小」,下一步前往何處,還要繼續探索~
最後,對持續直面自己的創作者,獻上敬意。
這是一條偉大的航道呀。(拿著船槳小跑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