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製加工的產物 “康熙遺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由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滿語專家清史學者 李學智先生 指出,中研院史語所內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有75件,其中有一件翻譯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節錄 雍正稱帝與其對手 上 金恒源 P85 臺北 知本家文化 2012)

 

康熙帝 13日駕崩 然而康熙遺詔等到 16日才宣讀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6 日 十六日禮部奏宣讀 大行皇帝遺詔儀注奉( 節錄  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   卷一  第69、70行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典藏的清聖祖仁皇帝遺詔,史語所也認為 康熙賓天之後所頒布天下的遺詔,並未真正經過康熙本人寓目欽定,乃是不爭的事實。遑論頒布天下的正式遺詔,已經是雍正大權在握之後進行加工的產物,當然不可能從中檢證康熙的遺命是否遭到竄改。(節錄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 典藏 內閣大庫檔案 清聖祖仁皇帝遺詔 網頁介紹https://museum.sinica.edu.tw/collection/17/item/125/)

 

康熙遺詔。遺詔所署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應寫於康熙病逝當天。但是胤禛十六日才宣讀,且只宣讀了滿文本。看來,直至十六日,漢文遺詔尚未完成。由此可知,這份遺詔出自胤禛之手。(節錄 北京故宮博物院 探索 宮廷歷史 宮廷事件:雍正即位之謎 網頁介紹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167470.7z)

 

由以上可知現存的頒佈天下的”康熙遺詔”都是康熙帝死後由隆科多先行草擬撰寫或是經由雍正之手加工後製出來的產物,並不是康熙帝生前所遺留下來的。

raw-image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 典藏 內閣大庫檔案 清聖祖仁皇帝遺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探索歷史 真相藏於細微之處
0會員
40內容數
喜好探索歷史 真相藏於細微之處
2025/04/21
從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中得知雍正喜愛飲羊羔酒,雍正元年(1723)8月13日他回覆給太保公四川陝西總督年羹堯的奏摺中: 在寧夏靈州出一羊羔酒,當年進過,有二十年寧夏不進了,朕甚愛飲,尋些來,不必多進,不足用時再發旨意,不要過百瓶,密諭。 摘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舘編 第
2025/04/21
從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中得知雍正喜愛飲羊羔酒,雍正元年(1723)8月13日他回覆給太保公四川陝西總督年羹堯的奏摺中: 在寧夏靈州出一羊羔酒,當年進過,有二十年寧夏不進了,朕甚愛飲,尋些來,不必多進,不足用時再發旨意,不要過百瓶,密諭。 摘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舘編 第
2025/04/02
  從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內的《內務府奏查趙昌家產事折》可得知內務府趙昌是有妻子、兒子九人、兒媳四人、孫三人、孫女二人,所以可知趙昌是內務府的官員不是太監。   5 內務府奏查趙昌家產事折 雍正元年正月初六   內務府僅奏,為遵旨查查趙昌家產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奉上諭:
2025/04/02
  從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內的《內務府奏查趙昌家產事折》可得知內務府趙昌是有妻子、兒子九人、兒媳四人、孫三人、孫女二人,所以可知趙昌是內務府的官員不是太監。   5 內務府奏查趙昌家產事折 雍正元年正月初六   內務府僅奏,為遵旨查查趙昌家產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奉上諭:
2025/03/18
雍正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上諭:“沈竹、戴鐸乃朕藩邸舊人”(摘錄:《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之31,第51行。) 雍正四年八月三十日上諭竟然說:“巴海、戴鐸、沈竹皆八阿哥屬下之人” (摘錄:《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之47,第82行。)   在雍正三年
2025/03/18
雍正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上諭:“沈竹、戴鐸乃朕藩邸舊人”(摘錄:《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之31,第51行。) 雍正四年八月三十日上諭竟然說:“巴海、戴鐸、沈竹皆八阿哥屬下之人” (摘錄:《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之47,第82行。)   在雍正三年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雍正帝繼位之初,並沒有”康熙帝臨終末命八人同受面諭傳位見證 “的說法,最先只有 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的說法。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諭曰: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5‚第
Thumbnail
雍正帝繼位之初,並沒有”康熙帝臨終末命八人同受面諭傳位見證 “的說法,最先只有 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的說法。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諭曰: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5‚第
Thumbnail
由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滿語專家清史學者 李學智先生 指出,中研院史語所內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有75件,其中有一件翻譯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節錄 雍正稱帝與其
Thumbnail
由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滿語專家清史學者 李學智先生 指出,中研院史語所內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有75件,其中有一件翻譯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節錄 雍正稱帝與其
Thumbnail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內,然而從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撫遠大將軍允禵發出的《賀康熙帝萬壽回京入覲請旨奏摺》。由此奏摺可以知道在康熙帝崩逝之前,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胤禵以祝賀康熙萬壽大典向康熙帝請旨回京相關事宜。
Thumbnail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內,然而從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撫遠大將軍允禵發出的《賀康熙帝萬壽回京入覲請旨奏摺》。由此奏摺可以知道在康熙帝崩逝之前,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胤禵以祝賀康熙萬壽大典向康熙帝請旨回京相關事宜。
Thumbnail
康熙見他三人這模樣,不禁嘆道:「常寧,當初給你旨意,不讓他倆再見,不只是因為此事干礙禮法,更是因為此等醜聞鬧騰開來,我就想保也保不住明珠。今日一下子六個御史兩份摺子上來,指著吏部尚書負兵部的責任,我倒還能批駁,可萬一哪日他倆的事被揭,都察院必然連明珠一併參劾,屆時你們讓我怎麼駁?」
Thumbnail
康熙見他三人這模樣,不禁嘆道:「常寧,當初給你旨意,不讓他倆再見,不只是因為此事干礙禮法,更是因為此等醜聞鬧騰開來,我就想保也保不住明珠。今日一下子六個御史兩份摺子上來,指著吏部尚書負兵部的責任,我倒還能批駁,可萬一哪日他倆的事被揭,都察院必然連明珠一併參劾,屆時你們讓我怎麼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