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白色恐怖下的不義遺址】安康接待室

你能想像與隔壁鄰居閒聊時,無意間脫口聊到對現在時局的不滿☹️,就有可能被抓起來關嗎?甚至不需要提到,只要有人以意圖叛亂之名,陷害你跟警察👮打小報告,就有可能從此不見天日😱...

這段恐怖的時期,指得就是從臺灣省政府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發布《臺灣省戒嚴令》,在「臺灣地區」實施戒嚴開始(1949年5月20日)至舊《刑法》第100條修正(1992年5月15日),白色恐怖時期👻才正式宣告結束。

*補充:

1.雖然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但臺灣社會仍受制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懲治叛亂條例》及《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國民黨政府仍然繼續進行監控,剝奪言論思想的自由。

2.《刑法》第100條修正前,僅需要「意圖」叛亂就有罪,但修正後僅限於「以強暴、脅迫方式」進行叛亂者才會受到追訴處罰。

配合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推廣活動,Sally彷彿穿越歷史,探索潛藏在淺山的「安康接待室」,因此想透過文章記錄並分享這次走讀過程中,覺得震驚、不可思議及一些想法。

安康接待室是做什麼的?

  法務部調查局為了偵訊叛亂案件的需要,於1974年啟動安康接待室,拘禁並偵訊政治異議人士,曾作為「美麗島事件」、「一清專案」等知名案件的偵訊空間,許多著名人物如張俊宏、陳菊、陳忠信與姚嘉文等人皆在此被關過,是解嚴前重要的秘密偵訊空間㊙️。

  而當時以警總的名義申請興建,但實際使用及管理的人力都是由調查局負責,警總僅在必要時指派聯絡官聯絡。

*補充:

1.會被稱為接待室,是以來「泡茶」的意思,實際上則是關押的空間。

為什麼安康接待室為何會選擇設置於此?

  安康接待室位於新店安坑地區,開拓之初原稱「暗坑」,所謂的「坑」就是指山谷地形。嘉慶6年(1801)林天成的孫子林登選覺得「暗坑」不雅,遂改名音近之安坑,民國以後又出現雅化的「安康」。

  白色恐怖時期,調查局曾在臺北市設置三處專門的偵訊刑求空間,第一處為大龍峒留質室(1950-1958),後來搬遷到三張犁設置第一留質室(1958-1972),於1967年改稱為三張犁招待所,而後再遷至安康接待室(1974-1987)。因前兩處所使用之空間均為民宅改建,而安康接待室地勢較為隱蔽。

  透過1981年6月27日的航照圖(圖1),可以看到安康接待室周圍種著一排的植被🌳,很顯然就是要讓附近居民無法輕易看見。

圖1-1981年6月27日航照圖(圖片來源:航遙測分署)

  對比現在的地圖(圖2),要前往安康接待室,必須從「安康路三段/110縣道這條主要幹道」,跨越「五重溪」(圖3)後沿著雙城路往內走,此時會發現這條路並方正直,而是呈現三岔。當時主要的聚落位在雙城路上(即「頭城聚落」),而「二叭子溪」又阻隔了居民與接待室之間的空間,此外走到這個三岔路,並不能一眼就看到接待室的位置,加上此地地勢較高,形成了非常隱密的空間,因此也成為調查局的選址之地。而當時附近居民甚至不知道這座建築為何?當時的政治受難者,進出都是矇著眼睛的狀態🫣。

安康接待室位置(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安康接待室的空間如何配置?

基地內主要建築有四棟,分別為工作區、生活區、休養區及宿舍,此外還有兩處崗哨塔,均是一層樓的建築。

圖4-安康接待室空間配置(圖片來源:Sally翻拍接待室內圖片)

各自的區域又有什麼樣的功能?

一、工作區

  主要用途為調查局偵辦專案使用,包含大型及小型偵訊室、會議空間,以及安康接待室主任的辦公室。

  政治受難者被帶到安康接待室,拿下頭套後,看到的就是工作區的大門口(圖5),一過鐵門就會開始搜身,金屬物品📿、尖銳物品🔪、皮帶全都要沒收,都是為了避免政治受難者自殺,接著再帶入偵訊室,因為「調查局不希望你死在這,而是希望把你定罪」。

圖6-工作區入口,也是工作區唯一對外開口

  在這裡你不會受到行肉體的刑求,但會受到更可怕的懲罰──「精神虐待」。實際走訪當時的小型偵訊空間(圖7),可以看到空間內鋪設滿隔音板及毛地毯,為的是讓被調查者聽不見外界的聲音。假想政治受難者就被關在這狹小空間,且此空間必須容納三個人:被調查者、調查者、以及手寫筆錄者,地毯上還留著當時桌子擺放的痕跡。當時被調查者面對著窗戶,但外界光源會遮住,僅剩下強而有力的日光燈,此時調查局人員就一直問你近況,或者透過心理戰術,跟政治受難者說你的家人已認罪了、簽名就可以回去了(當然,簽下去就不太可能「回去」...),或是逼人寫自白書,細節有出入就撕掉重寫,空間壓迫加上疲勞偵訊,讓被調查者完全失去對外時間的感受,使其踏入精神崩潰的狀態,而這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被偵訊者能夠提供被定罪的口供。

圖7-小型偵訊空間

  此外這個空間還埋設了當時最先進的SONY錄音設備(圖8 ),當時臺灣市面上甚至買不到這款設備📻。而被調查者不會知道正在被錄音,倘若調查者離開此空間,而被調查卸下心防,且精神錯亂丶瀕臨崩潰之際,可能會喃喃自語不小心說出口供時,也可以作為證據來起訴並將其定罪。

圖8-SONY收音設備

另外一間是大型偵訊室(圖9)(目前這套桌椅是依據姚嘉文前輩口述還原的場景),比較不一樣的是,偵訊過程的空間安排,被調查者面對的是監控室的「監視窗」(圖8),而非對外的窗戶。當被調查者連續偵訊多日,寫自白書過程中抬頭時,又看到監視窗時不時有人探出頭來,對你指指點點、微笑😊,而擦一擦眼睛下一秒這個人又消失了🫥,會以為自己看到鬼了!開始懷疑「他」是不是知道了什麼。



而大型偵訊室旁邊的監控室(圖10),就是作為監控並管理偵訊室之用,觀察這個空間可以看到一排的插座,目的是要接音源切換器,透過頻道的區隔及輸出,監聽並管理各個偵訊室的聲音,而在地上也可以看到連接喇叭、錄音機等的線頭寫著「放音」。對比現今的審判,被調查者都會事先知道空間有錄音設備,但是在當年被調查者連隱私權都被剝奪了!


另外這次還有一個特別的空間(圖11),乍看之下會覺得此空間有兩個門,但仔細看在中間還有一個填補起來的門,為什麼呢?以前這裡是小型偵訊室及控制室,但1979年要準備迎接美麗島事件的偵訊,因此調查局做了格局的變動,把這裡打通改為會議空間。當時的調查由警總、調查局、警政署和憲兵司令部等四大系統分頭進行,由於在不同的空間進行偵訊,訊息無法進行交流,因此調查局的人員在晚上會來到此空間開會,討論偵查的狀況,而現今在此空間的黑板上還看得到當時紀錄的字跡。

在工作區的中間留有一口天井(圖12),而這是工作區進來後唯一可以看到自然光的地方,而根據政治受難者的口述,他們被偵訊完,不是被關在地下室就是地牢,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安康接待室是只有一層樓的建築,到底哪來的地下室呢?原來連接工作室與休養區的通道(圖13),是順應著地形而設計,讓政治受難者產生空間的錯覺,在心理上增加了逃脫的難度,且以為自己被關在地下室,人體也會呈現不舒服的狀態😞。

圖12-工作區天井



二、休養區

主要功能類似居留性質的押房,偵訊到一個階段後,為防止被調查者逃脫而關押的地方。

從工作區通道的樓梯往下走後,在當時看到的是一個燈火通明的長廊,而右手邊的五扇窗戶(圖14)在當時是看不到的,因為當時有做隔間,作為工作人員的通舖,因此被調查者來到此空間僅能看到五扇較高的氣窗(圖14),彷彿自己真的在地下室。但其實休養區僅是建置在園區內較低窪處,利用後方的山坡做為天然掩護,一般工作人員則是從大門出入休養區(圖15),門口旁還有崗哨塔監視著👀。


修養區開放空間的衛浴設備,都是給工作人員盥洗的地方,而這些被調查者則會被關押在「號房」中,為防止串供之餘,一間號房只會關押一個被調查者。

從門口走進號房中(圖16),一側是床鋪🛏️、另一側是馬桶🚽,各自上方的天花板都有日光燈💡,只要有關人,這兩盞燈24小時都不會關閉。而這兩盞燈的旁邊各有一個監視器,馬桶上方的監視器拍的是床鋪,而床鋪上方的監視器拍的是馬桶,整個空間唯一不會被拍到的地方就是門口,因此被調查者會選擇蜷縮並靠在門邊睡覺😪,但這個位置也不是想像中美好,抬頭時可能會看到有人從上方盯著自己,且是扭曲變形的人臉,在這個完全沒有隱私權的地方會嚇到魂飛魄散😨、想要逃離,此時就有可能招供。


廁所僅有一個馬桶,並沒有水龍頭及盥洗的地方,這樣要怎麼盥洗呢?所以如果要取水,僅能將衣服揉成球狀塞在馬桶內,接著按壓沖水,等水滿出來之後再取水做盥洗。當時1970-1980年代的臺灣,經濟正在起飛📈,這樣的生活環境可說是對人格尊嚴最強烈的踐踏。


安康接待室自解嚴後(1987年)就停止使用,而轉為倉庫,這個空間變成法醫研究室。在早期對於死因有所疑慮,無法先將屍體冰起來,因此只好將屍體切塊並泡在福馬林內,目前可以看到當時存放身體的標本罐痕跡(圖17)。至於現在消失的原因,是因為2009年時,有一位記者闖進了安康接待室,看到一堆屍罐就嚇死了(新聞)😱,引起轟動也造成附近里民群起抗議,調查局趕快把屍罐及文獻收走,因此現在僅能看到罐子存放的痕跡。不過根據文獻資料,安康接待室從來沒有人在這裡死亡。

圖17-當時存放屍罐的痕跡


  在休養區內還一間槍械室🔫(圖18),由於安康接待室在1970年代有配一個靶場,但到1980年代後原本的靶場被廢除轉移至後山。


三、生活區

  生活區為調查局官員生活居住的空間(圖19),每一間房間都有衛浴設備及櫥櫃,於櫥櫃中還可以發現當時放磁碟片的盒子,對比了一下磁碟片大小💾,可以發現是當時最為盛行的5.25 吋磁碟(1976年研發)。

四、宿舍區

  為警總官員之宿舍,為一棟建築,一棟分成兩戶,每戶有兩房、一廳、一衛、一廚房,生活環境較佳。不過這次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參觀此處。

歷史是沉重的,但我們要以古鑑今持續前行

  在現在言論思想開放且自由的社會中,很難想像這些恐怖的歷史離我們其實並不遠,30幾年前台灣還處在白色恐怖時期,這些政治受難者、調查局人員可能都還在你我身邊!能有現在的言論自由環境,真的需要格外感恩及珍惜~

  以往大家都會把228事件、戒嚴時期與白色恐怖全部畫上等號,但其實這三者的起迄時間並不一致,但卻有一連串的關係。而安康接待室作為白色恐怖時期,極度現代且前衛的偵訊調查空間,眾多重大案件皆於此調查發生過,遊走一趟搭配講師活潑生動的言語表達,當時的緊張、恐怖、令人屏息的畫面彷彿歷歷在目。這次很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再更深入地探索這座經過縝密設計的建築空間,不過國家人員博物館也很貼心地將安康接待室的空間作為環景VR,讓大家可以更便利的探索這個空間,私心許願如果可以裡面多註記上空間的用途或是設計的細節,那就更棒了!但沒關係,留下些遺憾,才有再次參訪的動力,也期待這個空重新整修並開放,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這段歷史。

  

參考資料

  1. 歷史經驗  白色恐怖簡介. 台灣名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https://taiwantrc.org/taiwan-history/white-terror-history/
  2. 安康接待室. 國家人權博物館. https://vr360.nhrm.gov.tw/TheSecretInvestigationCenters/

3.秘密偵訊的空間 安康接待室.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6IJo7OFzN34

4.磁片.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D%AF%E7%9B%9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