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發現薇趨勢/快與慢之間 找到平衡

2024/10/28 23:03:36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近期短影音熱潮正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無論是在抖音、Instagram Reels,還是 YouTube Shorts ,短小精悍的內容逐漸成為消磨碎片時間的主要方式之一。


隨著短影音風行,觀眾對於數位內容的耐心也愈來短少,這對內容的生態確實產生了影響,一方面它迎合了現代人追求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各界引發了傳遞內容深淺度的擔憂。這種趨勢延續了「快轉文化」帶來的影響,養成觀眾在幾秒內決定是否對內容感興趣的習慣,一無吸引力就迅速跳過,促使創作者更重視瞬時的吸睛力而忽略深長的回味。


與此同時,這種模式讓一些傳統影視作品顯得冗長。雖然Netflix等平台引入了快轉功能,但仍面臨短影音平台的挑戰,觀眾對碎片化娛樂的依賴愈來愈強。


這讓人不禁思考:是觀眾需求讓內容簡化,還是簡化的內容改變了觀眾的偏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百度近期推出了互動式AI AGENT短劇功能,這十分值得關注。此技術透過互動性和AI生成內容,讓觀眾參與情節發展,提升觀看的趣味,也增強了內容的個性化。


然而,這樣的創新聚焦於數位內容的互動性,對於內容質量的提升無直接關聯。雖然互動式短劇提高了參與感,但如果故事缺乏深度,仍難以避免淪為「速食文化」。此外,百度的AI AGENT互動目前僅限於觀眾與虛構的短劇角色對話,缺乏與其他觀眾的互動。


相比之下,Bilibili的彈幕功能更具社交性,觀眾可以在觀看時與他人分享觀點,形成「共睹共鳴」的氛圍。這種優勢讓百度的互動模式顯得單調,少了社交互動的趣味。


這不僅涉及大眾的觀看體驗,也影響到平台之間的競爭力。觀眾在Bilibili上可以感受到即時反饋和多元觀點的交流,而百度的互動短劇則更像是一種單向的娛樂形式。這或許也能看出不同平台在內容策略上的側重點:一個專注於沉浸式的單人體驗,另一個則注重打造社交連結。


這些現象讓人思考:在這個加速的時代,數位內容的質量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創作者是否應該在追求「短、平、快」的同時,更關注內容的深度與價值?


或許,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會有更多像百度AI AGENT這樣的創新形式,引人思考短影音潮流下的未來。但不論如何,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容,仍然需要在快與慢之間找到平衡。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一味追求快捷的速食文化已內化成習慣。除了快轉,有線電視和廣播早在多年前就悄然加速,以獲得更多廣告時間。追求速度的概念也滲透進服飾、媒體甚至教育等領域。


過去,武術大師在基本功扎實後才習得絕技,現代人則要求懶人包,容易被「三分鐘成大師」的簡易攻略吸引。我相信,基本功扎實才能談創意,成功沒有捷徑,品質不應該成為速度的犧牲品。


而內容品質與快轉文化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許多影視作品充斥著無聊的鋪陳,甚至略過幾集後劇情仍能銜接。慢工出細活不僅是時間層面的問題,更是體現創作者的用心。


面對快轉文化的批評,創作者該自問:作品真的環環相扣,經得起慢速檢視的考驗?故百度推出的AI AGENT作為數位內容互動創新,還是值得鼓勵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