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詳細介紹了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佛系大辭典-佛」的最終章將帶各位認識藥師佛與彌勒佛。由於這兩位佛的背景涉及佛教發展的不同分支,也使得最終回成為「佛」字中最複雜的一篇。
藥師佛聽名號就是一位能治百病的佛,好像身體哪裡不舒服找祂都能治癒。藥師佛明顯的特徵就是手上拿著一個藥葫蘆,彷彿隨時都準備救人濟世。藥師佛這個名號是一種統稱,不同佛教分支對於藥師佛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認識。
釋迦牟尼佛建立教義與教徒的戒律後,佛教自古印度向外傳播並產生了不同分支。佛教的傳播可大致分為南、北兩大路線,其衍生出的分支也就是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佛教南傳的第一站來到斯里蘭卡,這裡更成為日後南傳佛教的重要根據地。南傳佛教在傳播過程中高度保留了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架構,被視為最貼近原始佛教的分支。
向北進入中亞的北傳佛教,輾轉來到中國、韓國與日本等地,之後更是傳入西藏發展出藏傳佛教。由於傳播跨越的國家與民族多元,北傳佛教與各地宗教產生交互影響,展現出與古印度原始佛教截然不同的面貌。
南傳佛教的信仰對象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在佛之下也禮敬護法神與天神。釋迦牟尼佛因材施教,依照不同對象選擇不同解說佛法的方式。南傳佛教便以此寓意為佛像做出變化,有雙腿盤坐右手觸地的成功佛,也有雙手遮眼提醒信眾專注修行的必達佛,當然也包含手裡拿著藥瓶救度眾生脫離苦疾的藥師佛。這些形象各異,手持不同法器或做不同手勢的佛,都是為了不同信眾展現不同面貌的釋迦牟尼佛。簡言之,南傳佛教中的藥師佛,指的是手裡拿著藥瓶形象的釋迦牟尼佛。
北傳佛教同樣有一位手裡拿著藥瓶,隨時準備救度眾生的佛。藥師琉璃光佛,祂也被稱作藥師佛。北傳佛教的世界觀除了我們的這個宇宙,還包含許多極其遙遠的世界,而每個世界都有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東方有個叫做淨琉璃的世界,那個世界的佛就是藥師琉璃光佛。
藥師佛是誰,取決於用哪個佛教分支的觀點來回答。南傳佛教的藥師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北傳佛教的藥師佛則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
即便不是佛教徒都能輕鬆辨識彌勒佛,眉開眼笑大肚子背個布袋的就是了。在北傳佛教中眉開眼笑大肚子背個布袋的那位,的確叫做彌勒,但祂不是佛!
釋迦牟尼佛在世傳法時許多信眾跟隨出家,彌勒也是其中之一。彌勒發音Maitreya,原意為慈悲因此彌勒也被叫做慈氏。釋迦牟尼佛曾告訴自己的出家弟子們,在遙遠的未來彌勒將成為下一個在世上成佛並弘揚佛法的人。釋迦牟尼佛「點名」彌勒這個動作稱之為授記,唯有已經成佛的人能對他人進行授記。被授記將成為下一尊佛的人,在還沒成佛之前稱為菩薩。
菩薩 Bodhisattva,發音:菩提薩埵。被佛授記且還未成佛者,稱為菩薩。彌勒被釋迦牟尼佛授記,但現在尚未來的這個世界成佛,因此應該稱呼他為:彌勒菩薩。由於菩薩的身份是即將在未來成佛,因此彌勒菩薩也被稱為未來佛。在翻譯、轉述、不同解釋觀點甚至縮寫的影響之下,彌勒菩薩被誤稱為彌勒佛。
在南傳佛教中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之一,經歷輪迴後未來將回到這個世上並悟道成佛。關於彌勒菩薩的敘述,聚焦於他身為釋迦牟尼佛弟子時的學習歷程以及與他人的互動。然而這種種敘述當中,並不包含大肚子與布袋。
北傳佛教傳至中國後,五代後梁時期在現今浙江寧波,有位身材圓潤的出家僧人名叫釋契此。這位僧人時常用拐杖撐著一個布袋,在街道上化緣乞食。這位僧人圓寂前留下與彌勒相關的詩詞,因此被後來的北傳佛教視為彌勒菩薩轉世。釋契此圓潤的身材、笑口常開、手持布袋,自此成了彌勒菩薩在中國佛教裡的形象。受到釋契此形象的影響,彌勒菩薩又多了布袋和尚這個稱呼,甚至被視為帶來福氣與富貴的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