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放過自己一馬,其實沒這麼難!


台灣人常有一種「自我內耗」和「過度自省」的傾向,彷彿生活在無形的壓力中,不得不對自己加倍嚴格。這種情況從教育到職場、從家庭到人際關係,無處不在。今天就讓我們用輕鬆的角度來聊聊這個話題,看看這些壓力源頭從哪來,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輕鬆一點」。

成長中的「好孩子壓力」

從小,台灣的教育環境就有一種「要當好孩子」的壓力,要求成績好、要上好學校,成為「父母的驕傲」。這樣的心態自然延伸到了長大以後,轉變成職場上要拿到高薪工作、在人際關係中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於是,「成就」與「價值」就像牢不可破的鎖鏈,捆綁著人們的自我認知。

其實,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做到完美,生活中很多小小的成就也值得鼓勵自己。當自己已經做得不錯時,不要一直追求更多。有時候放過自己一馬,才會發現,其實已經很棒了!

職場的競爭和「隨時被取代」的焦慮

進入職場後,很多人開始感受到「被取代」的焦慮,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能力不夠強。這種壓力讓人不自覺地進行「無限自我檢討」,害怕被公司或同事「比下去」。於是,一個問題出現了:即使付出再多,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可其實,職場也不需要完美主義。太過挑剔自己只會讓人疲憊不堪。試著給自己一點空間,別那麼緊繃,偶爾偷個懶或適當放下,其實效率還會更高!工作之餘享受生活,才不會感到倦怠和壓力。

社群媒體的比較心態

社群媒體這種「假象生成器」讓人不斷被別人的光鮮亮麗所吸引,看到他人旅遊、健身、美食等生活分享,讓人忍不住懷疑「我是不是過得太差?」這種自我比較的習慣往往會讓人更加過度自省,陷入一種「永遠不夠好」的狀態,對自己的小缺點和小遺憾格外敏感。

其實,社群平台上多數是精心挑選的美好片段,並非完整的生活。偶爾翻翻自己的照片,你會發現自己生活裡也有很多美好的瞬間。對生活多一點欣賞,少一點比較,內心也會平和許多。

人際關係中的「好人情結」

台灣社會強調人際和諧,所以很多人都很在意他人的想法,有時甚至會壓抑自己來迎合他人,避免衝突。長期下來,這樣的「好人情結」讓人容易陷入「我是不是太自私」的思考,進一步壓力上升。然而,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也會影響心理健康。

其實,適當地表達自我並不代表自私,而是對自己的尊重。不要害怕向身邊的人說出自己的需求,適當表達可以讓人際關係更真誠,也能減少內心的自我消耗。

讓自己輕鬆一點的小建議

既然了解了自我內耗的成因,接下來就是如何緩解。以下幾個小建議或許可以讓生活更輕鬆、內心更自在:

  1. 正念練習:把注意力拉回當下,少些「過去做得不好」和「未來會怎麼樣」的擔憂。專注當下的每個時刻,會讓你覺得生活真實而滿足。
  2. 重新定義成功:別再用外在成績或收入來衡量自己,把日常生活中的小進步、完成的小事也當成成就,這樣才能真正欣賞生活。
  3. 找人聊聊:心情不好時找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聊聊,把壓力說出來會發現原來問題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4.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小錯,人生本來就不可能樣樣完美,適當放下對自己的苛責,會讓人更自在、開心。

結語

每個人都會有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的時刻,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重要的是別讓這種自省變成一種無止境的消耗,否則生活會變得很累、壓力也很大。偶爾放下過度的標準,不再一味追求完美,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輕鬆和自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