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的晨霧好似薄紗籠罩一般,給台北盆地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氣息。在微寒的空氣中,隱隱傳來街市初醒的聲響。我滿懷期待地踏入台北府城,——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明城府——眼前的景象美的讓我不禁駐足觀賞,就在不遠處的南城門在朝陽的照耀下,氣勢滂薄地聳立在我的視野之中,我看到門樓頂在清晨的光輝下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儼然成為整座城池的地標。
雖然門下的基座在民國初年改為西式的磚砌石門,但是絲毫不損其雄渾的氣勢,反倒成了中西合璧的時代見證。據說,這座南門是為紀念南明皇帝朱聿鍵所建的,名字就叫「隆武門」;到了清朝,則改為同音不同字的「龍舞門」。
當我走在城樓前青石板鋪就的街道,那冰冷的質地與時光的厚重感相疊,讓人不禁想起這片土地上曾經上演的歷史故事。街道兩旁,商鋪已次第開張,各家店主忙碌的身影映襯在門前高掛的布幟之下。從醫館到茶樓,從絲綢到瓷器,各式商品應有盡有,這座城鎮的繁華與包容由此可見一斑。
走進城裡,映入眼簾的天中樓,是座位在城池中軸線上的樓房,它不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文化與技藝的象徵。當地人告訴我,此樓自修建以來便肩負鎮煞盆地地穴之任,並兼具禮儀與祈福之意。即便我遠遠地凝望著它,依舊能清晰地看到天中樓身的精美絕倫,無論是碩大的屋宇,還是那纖細的飛檐,都展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
離開天中樓,我走進了一條寧靜的小巷。這裡的氛圍與坊市的繁華形成鮮明對比,石板小路幽靜綿長,兩側青磚牆上的藤蔓隨風搖曳,彷彿在輕聲細語。巷子深處有一家低調的書坊,匾額上書「文遠齋」三字,蒼勁的筆畫透著一股儒雅之氣。
書坊內書香濃郁,擺放整齊的書卷記錄著古今智慧與趣聞。我翻開一本名為《島軼俗考》的書,裡面記載著臺灣沿海的風土人情與奇聞軼事。書坊內聚集了不少士子,他們三五成群,或研討經典,或交流學識,這裡彷彿是城內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書坊主人是一位溫文儒雅的老者,他與我交談甚歡,並向我提及府城內每年會舉辦的賦詩比賽,吸引了全城的才子佳人,堪稱一大盛事。
走過小巷,順著主街行走,我來到城內最為熱鬧的「大尚竹坊」。這是城裡的經濟命脈,也是商旅雲集之地。步入其中,我便被熱鬧非凡的場景所包圍。沿街的攤位上,各色貨品琳瑯滿目。有從福建運來的天目建盞,有南洋進口的珍稀香料,還有來自琉球精緻的手工藝品,無不彰顯著這座城池的繁榮與開放。一位商販熱情地向我推薦了一塊來自南方的沉香木雕,雕工細膩,線條流暢,令人愛不釋手。
坊中美食更是誘人,攤販們忙著烹製各色佳餚,炊煙裊裊升起,香氣撲鼻。一家專賣點心的小鋪吸引了我的注意。店主端出一碟芋泥糕,外皮酥脆,內餡細膩香甜,入口即化,彷彿將南國的溫暖融化在舌尖。一碗熱豆漿伴隨著糕點入口,頓時讓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暖意中。
坊內還設有一座戲臺,正在上演一齣名為《海東記》的地方戲。演員們的唱腔婉轉動人,台下觀眾笑聲不斷。孩童們席地而坐,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翻飛的水袖,彷彿忘卻了晚來的秋意。戲臺背後的雕花樓閣氣勢恢宏,樓上的賓客們搖著羽扇,居高臨下欣賞這場熱鬧的演出。
當霧霾靄靄,台北府城展現出另一種迷人的風貌。街道上的燈籠亮起,暖黃的燈光映照在飛檐翹角之間,整座城坊彷彿變成了一幅靜謐而華麗的畫卷。酒肆與茶館內人聲鼎沸,小販的吆喝聲在霧色中此起彼落,熱鬧非凡。
我走上文坊街,欣賞整座府城。從遠處望去,燈火在街巷間延綿如星河,遠處的高樓與都市在朦朧霧靄下隱約可見。這座城市的古今對比,讓我一時心生迷惘,頓時有種「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困惑。
離開台北府城時,街道上的霧霾已經散去,月光灑在黑瓦屋頂上,為整座城池鍍上一層微弱的光暈。這一天的遊歷,讓我見證了明朝建築的雄偉與街市的繁華,也感受到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情冷暖。
台北府城,它不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鮮活的歷史,一座文化與記憶的寶藏地。我帶著對這座城的深情與眷戀離開了它,期待著下次再與它相遇,重新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