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些許期待,在這秋高氣爽的好時節,我踏上了宜蘭的蘇澳港之旅。到了當地,一派古樸祥和的小鎮風情悄然出現在我的眼前,四周青山環抱,綠意盎然。在山海交界間,這一片古色古香的城鎮,美的令人不禁深吸一口氣,彷彿將我帶入一個遙遠的時空。這裡便是「港濱古城」,一座坐落在台灣東北角的商港小鎮。
關於這裡的開發歷史,最早可追溯自清朝嘉慶元年,福建人吳沙率領漳州移民開拓蘭陽平原伊始。
隨著吳沙的開拓,宜蘭逐漸被漳州移民開發為農業重鎮,原本荒蕪的平原上出現了農田、村莊和聚落。之後,再隨著開墾活動的擴展,宜蘭逐漸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經濟和貿易據點。更因其地理位置優越,宜蘭的蘇澳港口與琉球國那霸港之間,慢慢地建立起了頻繁的貿易往來。
後又隨著兩地貿易的日漸頻繁,清廷在宜蘭蘇澳港設立了通商口岸,使得宜蘭與琉球兩地居民,開始進行起熱絡的一段海上交流史。
蘭陽關,顧名思義,是座落於宜蘭蘭陽平原的關隘口。由於宜蘭地處盆地,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地形險峻,因此在清代時期,為了有效管理這塊土地,清廷便在蘭陽平原的南北兩端設置了關口,分別是北關和南關。其中,北關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蘭陽關。
蘭陽關的設立,不僅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更是為了管理漢族移墾宜蘭,維護當地的社會秩序。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蘭陽關逐漸成為宜蘭地區的交通出入樞紐。
「開蘭第一關」這個稱號,最早見於清代文人的詩作和地方志。之所以稱蘭陽關為「開蘭第一關」,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走進蘭陽關後,不遠處即可見到此地的著名地標「吳沙口」門樓,這座門樓是為紀念開蘭始祖吳沙所建立。
吳沙口主要的建築特色,是大門採用傳統牌坊式建築,具有三開間的規模,屋頂為典型的翹角歇山頂設計,每個屋簷角都向上揚起,展現優雅的曲線。屋頂上可看到黑色琉璃瓦片整劃一地排列,反映出精湛工藝。牆面採用灰色磚石建造,展現了樸實堅固的特色。
吳沙口的環境佈局具有面山背海的一大特色,蘊含有「開門見山」之意,極富人文寓意的象徵意涵。此外,更展現出早期漢族移民開山拓土的精神意志與決心,實屬珍貴。
在蘭陽平原的懷抱中,一條安靜的老街靜靜訴說著先民的故事。漳民街,這個承載著漳州移民夢想的街道,在歲月的洗禮下依然保持著優雅的姿態,向每位造訪的旅人娓娓道來那些未曾遺忘的歷史篇章。
踏上斑駁的石板路,兩旁的老厝以整齊的姿態排列,黑瓦白牆間透露著閩南建築的典雅氣息。懸掛在簷下的紅色燈籠,為這條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幾分喜慶,也為過往的歲月點亮一盞希望明燈。
青山作為這條老街的天然屏障,層巒疊嶂間彷彿在訴說著那段開墾的艱辛。當年漳州移民背井離鄉,隨著吳沙來到這片未知的土地,用雙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而今日的漳民街,正是這段拓墾史的最佳見證。
漳民街的每一座建築都是一本鮮活的歷史教科書。那精緻的騎樓、雕工細膩的石柱、優美的簷角,無一不展現著先民們對生活的講究與對美的追求。街道兩旁的石欄杆上點綴著時節花卉,為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幾分生氣,也讓遊人感受到這裡不只是一條懷舊的老街,更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活態文化場域。
今日的漳民街,不只保留了傳統的建築風貌,更注入了新的文創能量。老屋改造的文創店舖、傳統小吃攤販、藝文展演空間,讓這條百年老街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活力。在這裡,你可以品嚐道地的傳統美食,也能發現新銳藝術家的創意作品;可以聆聽老街居民訴說往日故事,也能感受年輕一代為這片土地注入的新生命。
秋日漫步在漳民街,最迷人的莫過於那種時光交錯的獨特氛圍。清晨時分,晨光灑落在石板路上,勾勒出斑駁的光影;午後時光,老街陷入短暫的寧靜,只有偶爾飄來的茶香打破這份寧謐;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暖為黑瓦白牆染上一層溫柔的暖意,燈籠在暮色中漸次亮起,為老街披上一層柔和的光暈。
漳民街的故事仍在繼續。每一位造訪的遊客,都是這個故事的新篇章。無論是為了尋訪歷史的足跡,或是想要感受老街的溫度,這裡總能給予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漳民街像是一個慢步調的綠洲,讓人們能夠暫時放下腳步,細細品味時光的滋味。
走在漳民街,你不只是一個觀光客,更是一個時光的旅人。在這裡,每一塊石板都是歷史的印記,每一座老屋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個轉角都可能藏著意想不到的風景。這就是漳民街的魅力,在歷史與現代的交會處,譜寫著屬於蘭陽平原的動人篇章。
漳民街,不僅是一條街道,更是一個凝聚著歷史、人文與生活的活體空間。它靜靜地佇立在宜蘭的土地上,等待著每一個願意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這份歷史風味的旅人。
一踏入琉球商館,我很驚訝於這裡的建築設計,完全不同於我所熟悉的臺灣傳統漢式建築,這就是被當地人稱之為「球陽造」的琉球式建築風格。在琉球商館外立面裝飾有精緻的雕花窗櫺,木質的門窗上雕刻著海浪、太陽和琉球傳說中的神獸,據說這些都是琉球人的護佑符號。走進館內,一間高聳寬敞的接待廳映入眼簾,四周擺放著來自琉球的工藝品:手工編織的染布、色彩繽紛的琉球陶瓷、以及富有藥草香氣的草藥包。我忍不住上前細細端詳這些器物,琉球的手工技藝在每件物品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琉球商館的仲喜祐也嘉先生熱情地招待我們,他說,這裡不僅是商業談判的場所,也是早年琉球人聯繫家鄉的情感寄託。每月初一和十五,館內會舉行小型的祭拜儀式,商人們會在神龕前焚香,祈求航行平安與商業興隆。這樣的信仰和禮俗雖然與漢族有所不同,卻不顯得突兀,反而為港濱古城增添了異國風情。仲先生還帶我們參觀了商館後面的院子,這裡設有一座小小的庭園,種植了琉球松等植物,形成了一片美麗的思鄉庭院。
走出商館,我漫步於港濱古城的小巷,來到了一個被當地人稱作「球陽鎮」的社區。這裡的建築風格顯著區別於港濱城內的漢式住宅,球陽鎮的房屋多數使用低矮的屋頂和寬敞的庭院,青瓦覆頂、紅磚牆壁,屋頂四角上還立著精緻的琉球守護神獅子陶像。當地的居民告訴我,這些琉球建築不僅體現了琉球的文化特色,也考慮到了台灣的氣候需求,通風良好又能抵擋東北季風。
村中最顯眼的是一座供奉琉球守護神的祠堂,每逢重要節日,移民村的村民們會盛裝打扮,攜帶祭品,來此祭拜神明。恰逢今日正值祭典,我有幸參與了這場盛會。村民們穿著色彩鮮艷的琉球服飾,儀式莊嚴而神秘,祭司在香煙繚繞中誦念著祈禱詞,旁邊的年輕人則敲擊著太鼓,奏響琉球音樂的旋律。這樣的儀式既神聖又充滿異域色彩,我一邊觀看一邊不禁讚歎琉球文化的獨特魅力。
沿著小路往市集中行走,四周的攤販早已排成了整齊的隊伍,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市集中既有台灣的農產品,也有來自琉球的特產,特別是一些琉球布料和手工藝品最引人注目。當地的女性喜愛琉球布料鮮豔的色彩和精細的織紋,紛紛選購來製作衣物。我也挑選了幾塊布料,想帶回去製作紀念。
在攤位前,我還看到一種以琉球風味烹調的甜點——黑糖年糕,散發出濃郁的甜香味道。攤主熱情地向我介紹,這是琉球的傳統點心,已經融入了台灣人的日常生活。我買了一小塊,入口即化,甜而不膩。
傍晚時分,我站在港口街邊,望著海上遠去的船隻,心中充滿了對這座小城的留戀。港濱古城見證了台灣與琉球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這段歷史的記憶已深深烙印在這裡的街道和建築中。透過這些點滴的交融,琉球文化在宜蘭得到了延續與傳承,使得這座小城成為了東亞文化交匯的寶藏。港濱古城,不僅是貿易的中心,更是一段歷史的縮影,一個東亞文化交融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