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水逆將至,編輯最害怕的是……

從中銀大廈(1982–1989)眺望舊中國銀行大廈和遮打花園,香港 2021 年。攝影:何兆南

從中銀大廈(1982–1989)眺望舊中國銀行大廈和遮打花園,香港 2021 年。攝影:何兆南


……退稿!


展覽未開幕,編輯總有機會預覽。但緊接著,報導就得上,不得容許一刻遲緩。然而大部分這類型的報導都是公關稿的 copy & paste。只要「有爆光就好。」這就是雜誌的心態,不是嗎?


近期被香港雜誌委託撰寫關於M+ 的展覽時,這檔期的展覽已開幕有段時間(至6月),但仍會上檔直到明年1月份。所以論「時效性」,早就沒有了。可是,報導這展就沒有意義了嗎?會不會雜志之前並沒有報道,而趁展覽結束前給與讀者最後一次的提醒?——我天真地想。


記得英國就有怎麼一本雜誌叫《Delayed gratification》標榜著以「慢新聞」(Slow Journalism)來報導過去三個月發生的新聞—可見,任何事蹟都有報導價值,不管是否已過時。對於這檔展覽的撰寫,我就秉持這樣的想法,認為文章的撰寫應該是朝「觀後感」的方向進行。或至少,是非「公關稿」的文抄公或單純的「設計師自傳」。


所以,我就針對貝聿銘為香港設計的中銀大廈做切入,然後再回到他的出道,還有在亞洲的建案子——畢竟香港雜誌的內容應該可以多提到這一區域的建案——最後再提到展覽主題的用意。


(劇透的是,還是被退稿了😔)


當然,如果您對無法前往香港,卻又像我那樣,想要知道展了什麼,那希望這一篇文字應該能滿足您的好奇心!





貝聿銘:最後的現代主義大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